作者:廖靜蕙

低碳行 撇步多
提到低碳交通,馬上令人聯想到騎腳踏車,然而低碳交通撇步何其多,豈止這一項。若要細數,步行更該被積極鼓勵。低碳移動帶動腳踏車風潮,但是否真正反映在通勤移動的需要上,或者把整個城市道路視為大規模的健身場所,有待商榷;反觀成本更低的步行路權卻常被排擠,無論是匆匆走過或悠閒步行在人行道上,常須忍受攤販、停放的機踏車以及單車騎士的「叮咚」聲,並且都已逐漸合法。相關部門需全盤檢視專用道之規劃,在現有的道路上,規劃腳踏車道,可能會比佔用人行道來得積極。
此外,公共運輸系統、汽機車總輛管制、開徵能源稅、塞車稅、隨油徵稅,都在研擬的方法之列。提到公共運輸,鐵路大概是大眾的選項之一,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助理教授洪致文即為文主張面對全球暖化應以鐵路救台灣,並提及「每人每公里所消耗的能源,開汽車是搭高鐵的5倍」,「政府應以發展鐵道為重點,而不是高速公路一條一條接著蓋,這樣其實是變相的鼓勵開車。」花蓮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鍾寶珠也認為馬英九總統兌現「花東地區幸福工程」的選舉支票,不外就是給花蓮人兩條安全的路:安全的台九線(蘇花公路)與買得到票的鐵路座位。然而,台鐵行車速度已經成了公認的慢鐵,並因不斷更改行車時間、調整班次,座位在無形中減少了。無人監督、檢視如此效率的情況下,低碳效能正悄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