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靜蕙;審校:李玲玲(台大生態學暨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隨著全球氣溫逐年升高,物種存滅面臨嚴峻的考驗,每年都有物種繼續消失,種子保存有如一場與時間的競賽。世界各國努力效法挪亞造方舟留住物種,台灣則有農試所種原中心,為作物的未來儲存生機!
庫存無分貴賤 等待有朝一日出線
「物種常因人為破壞而消失,種子保存最重要的目的是有朝一日當人類發現某種作物具備用處時,仍然存在並可進行大量培植。」黃勝忠如是說,他舉幾年前發現白鳳豆為例,多年來沒沒無聞,平凡無奇;當研究人員發現其具抗癌功用,需大量繁殖時,農試所庫存的白鳳豆種子便發揮功用了。比起人類研究的腳步,植物種類浩繁,我們永遠無法完全得知每株植物隱含的價值。種子庫存的必要性,除了立即的價值,對於無法預測的未來,更有其意義。
除了以種子型態保存植物種原,農試所更在全台擁有七個「保存園」,以植株的方式養育著不同氣候海拔的花卉樹木。除了農試所,尚有以柑桔類及藥用作物種原為主的關西保存園;高海拔作物種原的望鄉保存園;中海拔作物種原的羅娜保存園;以及嘉義、鳳山、古坑等三地的熱帶、亞熱帶果樹及木本花卉保存園。
種原發現之旅持續中
當接到通報有疑似新物種出現,種原中心在確認消息來源以及植株完整後,便會派員進行採集的工作。而種原中心的研究人員更養成高度敏感度,2008年農試所研究人員便發現了台灣的原生種平地櫻花。一提到美麗的櫻花,在台灣人們的想像,立即浮現來自日本、寒冷地區(在台灣便意味著高山),卻萬萬沒想到台灣平地就有原生種櫻花,更特別的,這是一株白櫻花!這一場美麗的邂逅,驗證了尋找種原之旅沒有止境。
作物多樣性價值
蘊藏豐富種原的台灣,自然也是各國學者探詢之處。而台灣作物在世界舞台上,亦未缺席。魏趨開便說,有一次印度種原中心的研究人員來訪,詢問他是否知道台灣水稻也參與1970年代的「綠色革命」。原來當時的水稻品種長得太高,結穗時容易倒伏,造成歉收,而後研究人員從台灣的原生稻中取得矮種基因,經育種改良矮化後,水稻變矮了,不容易倒,產量大增,成就綠色革命的一章。
延續種原 延續未來
台灣除了農試所有目標、有規模地收集、保護作物種原外,還有林試所保存樹木種原,畜試所保存畜養動物種原,水試所保存水產生物種原,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保存微生物種原等。此外,中央研究院、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動物園與博物館等單位也在陸續保存野生物種原或冷凍遺傳物質等。在民間部分,最著名的有屏東高樹鄉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致力於保存許多東南亞的珍貴植物種原。「種子」充滿在我們的生活中,卻不曉得何時會消失在自然環境中,但因為有種原中心以及各單位保護種原的決心,讓我們確信還有機會再與它們相遇。
※本文與
合作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