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後慈湖」發源於白石山上的小溪澗,原名為「龍過脈埤」是灌溉埤塘。1950年起,列為軍事管制,至今約60年時間,整個自然生態未遭破壞,完整保留下來。做為戰時指揮所的後慈湖,因已無軍事用途,在2007年的時候由桃園縣政府接管,隨後開放此地。如今,後慈湖原始的風貌、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與歷史價值,不啻為桃園縣既有的觀光產業再添一城。
沿路林木茂密,高聳的林間不時可見附生的山蘇,解說員笑著說這是有機蔬菜。樹上可見原生種蘭花,林中夾雜著珍貴的桫欏以及筆筒樹,這兩樣物種已被華盛頓公約列為保育樹種,卻在此處可尋。解說員特別提到台灣自然物產珍貴,莫過於同時存在這兩種樹種,而後慈湖為其中之一處。
除了原生植物,還有因蔣介石喜愛而種植的七里香、梅花、桂花與椰子樹。
從百吉隧道一路走到以前遊客熟知的慈湖陵寢「前慈湖」,配合自然生態解說,全程約需3個小時。為了要保護避免破壞園內的自然生態資源,參觀者需事先申請才能入園。
據縣府人員表示,目前申請都須一個月前提出,每天參觀人數雖由早期的400人增加到600人,仍然跟不上申請的速度,最近已調整為700人。基於觀光考量,而增加參觀人數,會不會沒有上限呢?後慈湖的生物承載量究竟底限在哪裡,恐怕不能以觀光需求來訂定。未來是否將後慈湖列為重要的生態保護區,成為生態旅遊的示範,或無止境的開放參觀人數,恐怕是桃園縣政府要費心思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