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楊模麟說,東沙環礁海域面積遼闊,約35萬公頃(約台北市面積),自設立國家公園後即列為禁漁區,對於外海越界捕魚行為則有海巡署巡守驅離之。目前漁船很難進入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境內,但是否存在外海漂入的廢棄魚網,則需進一步調查。
此次海巡署、海管處及多個單位聯手救援綠蠵龜,是一次成功的救援案例。
此次發現的綠蠵龜為亞成龜,因其個體小且活動迅速,除非誤捕或被魚網纏繞,不然不容易看見。而魚網極易造成海龜因無法到水面換氣而死亡。
台灣東沙環礁海域豐富的珊瑚礁生態系與廣大的海草床,是綠蠵龜成長的好地方,此事件驗證國家公園設立後的保育成效。然而,也再次提醒有關單位重視「漁具改良」與「幽靈漁撈」的問題。
根據國外今年初一份《全球海龜混獲模式》報告,海龜常因設計不良的漁具而遭誤捕或纏死,過去20年來已有數百萬海龜因此死亡;然而,這種「混獲」(bycatch)情況僅僅是發生在「使用中漁網」,「廢棄漁網」造成的問題更難以估計,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環境規劃署(UNEP)2009年的報告,全球漁撈作業所採用的漁具越來越堅固耐用,漁網廢棄於海中仍持續「補魚」,被稱為「幽靈漁撈」(ghost fishing),不僅傷害生態,也有害海事安全,是國際上十分難解的問題,亟待未來努力克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