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6日屏東訊,廖靜蕙報導
居住在永久屋的耆老,平日參加社區的日托班,這一天也聚集在一起,迎接這批失落已久的種原。幾位魯凱耆老更是百感交集,小時候看過、久已經失傳的小米,再度回到自己的手上,內心激動之餘,也充滿盼望,興奮的心情透過歌聲傳到天際,他們以魯凱語唱歌,在歌聲中祝福小米,他們吟詠著,
耆老之一羅正吉難掩對這批小米種原的感情,他極其驕傲又感慨地對照著圖片介紹各種小米,有鳥類愛吃的balula;釀酒用的gala abalu(皆為音譯)。他很高興這批小米種原「回家」,小米是阿禮部落的主食,阿禮部落有30多種小米種原,但是現在回不去。
無法回到阿禮部落的這批小米種原,將種植在霧台部落。魯凱族有一個重要的文化,當鄰居外出時,隔壁鄰居就負起照顧、清掃家屋的責任,等到外出的鄰居回來,交還給他一個完好的家屋。今天的儀式便由阿禮部落的耆老將從美國人獲得、原屬阿禮部落的的種原託付給隔壁鄰居霧台部落,由霧台族人帶回去部落種植,有朝一日,當阿禮部落重建完成,這些種原的後代將再回到阿禮族人手中。
這一天,霧台族人由巴清雄之母代表接受了阿禮耆老的委託,儀式結束後,隨即將種原帶回霧台部落。
即使路顛簸,但霧台部落卻是一派熱絡。巴清雄與他的父母,全副農忙打扮,隨即驅車前往離社區不遠的台地,也就是小米種原預定播種的地方,完成小米種原歸鄉的最後步驟。
阿禮有15個品種小米種原送回來,只見巴家早已預備好每個小米種植的地方。巴媽媽先撕開種原的包裝紙,將種原倒到手中,這一小撮珍貴的種原,背負了族人的期盼,巴媽媽小心翼翼地抓起地上的泥沙,和種苗混在一起,並攪拌均勻,讓種原在播撒過程分布得更均勻,播得更遠。
與家鄉土地分隔34年的小米種原終於回到土地,接著就看它們的表現了。族人對小米種原能不能成長,懷抱著期待與擔憂的複雜心情,這也是每次種完都要祝福的原因。
巴清雄說,現在正值播種的季節,而原本封存於冷凍庫的種原離開了庫房,特別是種植在低海拔的種子,必須盡快讓它們回到土裡成長,因此這段時間有如和時間賽跑,除了高海拔的力行部落預計4月播種,其餘的種苗都必須盡快送到部落。
巴清雄從信義鄉3個布農部落開始分送種原,每個部落他都親自下田播種,並做標識。很多部落透過媒體得知這個訊息,都很期待能分到種原,但限於種原有限,今年只能以長得好為目標,期待豐收後,逐年到各多部落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