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宜蘭訊,廖靜蕙報導
行健有機夢想村最年長農友是77歲的阿土伯,最年輕的農友則為28歲的國筌。老中青三代都有代表,農業脈絡得以銜接。
在聽完來自國外3位友人推動自然農法及社區型農業,並飽食農民準備的豐盛午餐後,一行人隨後前往農地,見證台灣有機農地。
草魚則以收成後再生的筊白筍嫩葉子為食。這種利用生態循環的農法,頗得德查之心。
一行人來到合作社的碾米廠,嶄新的碾米機展現在眾人面前,為了讓大家了解碾米的過程,農民熱情的找來一袋稻穀,開機器,現場碾了起來。同樣種植有機米的李婉甄,很清楚碾米的過程,他的米是送到附近的碾米廠以更古老傳統的機器碾,不但機器本身是木製的,碾米過程需要人力不斷控制機器。而行健合作社的這部機器,是合作社最近花費最大的一筆錢,花了30幾萬元,而且因為量少,碾米過程無法完全借助機器。
韓德森對於成本計算很在乎,不但詢問碾米機的價格,也關心收益能否打平,包括有機認證的費用等,了解台灣社會環境是不是也能對有機耕種者友善。
一行人走進蔥園,看著高拱的畦上覆蓋著抑制雜草的稻梗,韓德森好奇的問,蔥先種或稻梗先鋪?高男回答說,在種植前就先舖上了;種得稀落蔥是為了有更多空間成長。師從自然農法高男,種的是日本小憨有機蔥,自己育種。高男將蔥田的一半以種原直播,另一半則用分株種植。這讓隨行的人十分好奇。他說一定要維持以種子直播基因才不會「跑掉」,其實就是維持基因多樣化,讓種原不斷適應土地,發展更強韌的基因特性。園中的蔥已經種了一年多了,高男摘了一棵給大家品嘗,張美十分推薦,說這蔥鮮美,外面比不上。
農地參訪後,安排了短暫的分享。農民對解決有機農法中除草的問題特別熱烈,希望從幾位友人身上學到方法。韓德森表示,除草的方法因物種及土地、氣候條件而異,需要透過實作發展在地智慧。他舉自己種植紅蘿蔔除草為例,在種植前就需先除幾次草,播種之後,數著發芽天數,在發芽前一天,在以火燒掉表面上的雜草,千辛萬苦迎接秧苗冒出頭來。
韓德森對行健村有自己的合作社表示肯定,他認為領導人張美深具吸引力,而且務農人口老中青都有,十分可貴。
離別令人不捨,農民紛紛以自製的成品贈給國外友人,爆米香、行健米,希望透過味蕾的記憶,讓友人記住台灣這群殷勤務實的農民,也和分散在世界不同角落的農民一樣,為了人們健康的飲食,日復一日懷抱著希望耕種著。
※ 本文與上下游News & Market 新聞市集合作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