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為了生存競爭需要,常會演化出某種行為,位於苗栗大湖汶水的雪霸國家公園園區目前盛開的台灣百合,就會以「擺頭」的方式求生,多年前在行政中心與遊客中心中庭栽植的幾棵台灣百合(Lilium formosanum),如今已在整個園區內大量自然繁衍,白色花朵正在進行著野外的「野百合運動」。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台灣百合擺頭求生哲學 雪霸處網站全都錄
2012年4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雪霸處表示,台灣百合從開花到結果花莖的角度有如擺頭運動,花苞形成初期是朝天的12點鐘方向;隨著花苞成長膨大,慢慢的往下至6點鐘方向以避免受到傷害;而開花前又為了迎合授粉昆蟲方便進入的角度,再慢慢的朝上至3點鐘方向綻放;直到完成授粉結果時,果實再度回到朝天的12點鐘方向,待蒴果乾燥後裂開,正是最利於種子飛散的角度。不斷變換角度求生,是野外最激烈的野百合運動!
空污研究遭台塑控妨害名譽 學界連署相挺莊秉潔
2012年4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在國光石化環評中提出一旦興建營運所排放的PM2.5,將使全國人民平均壽命減少23天的學者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莊秉潔,因其提出的警訊使得民眾高度關注工業開發與健康風險關聯,並使得國光石化喊卡,去(2011)年再以環保署資料庫推論「六輕排放一級致癌物砷、鎘,佔中區總排放量4成以上」卻挨告。不容學術自由遭踐踏以及不讓大企業以高額賠償金及司法程序製造學術界寒蟬效應,學界團體以及70多位國內學者決定發起連署。
由科技、醫療與社會STM期刊、台灣科技與社會STS研究學會等學術團體發起的連署中,指出台塑集團根據媒體去年底刊載相關報導,對莊秉潔提起4千萬元之妨害名譽損害賠償訴訟,是企圖利用高額賠償金及法院訴訟程序製造學界的寒蟬效應,將使得民主社會中學術多元論述退化到集權下的一言堂。
根據去年11月10日自由時報報導,莊秉潔根據環保署資料指出,六輕一級致癌物排放量,分佔中部地區5縣市排放量砷55%、鎘40%、汞29%,鉛及戴奧辛都是20%;他以此進一步分析衛生署公布雲林縣主要癌症死亡率,發現沿海4鄉鎮的直腸癌、血癌偏高。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地球日 屏北高中部落青年培力 糧食議題說分明
2012年4月27日屏東訊,廖靜蕙報導
屏北高中原住民專班今年將有5位代表台灣前往荷蘭參加「國際環境守護組織(Caretakers of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CEI)青年年會」,22日地球日當天,台灣地球憲章聯盟與清華大學也在屏北高中舉辦一整天糧食安全的環境教育研習,由獲選的5位學生擔任司儀及主持人,現場學生提問踴躍,顯示對糧食安全以及世代正義的關注。
主辦單位聘請國內知名的糧食安全的專家學者授課,課程包括永續未來的人文生態關懷、從世界飢餓看社區糧倉與糧食主權、基改作物與種子保存、水文與海洋對農業的影響、落實農村社會與文化再生、友善環境的生產與行銷;講師包括前林業試驗所所長金恆鑣、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專員江宜穎、清華大學教授張康克、旗美社區大學主任張正揚以及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
講師群提出拋出糧食議題讓學生思考,包括石油價格因匱乏而飆升,仰賴糧食進口的台灣,未來將面對糧價飆漲的處境;而1960年代,一個農民需養活7人,現在則必須養活116人,背後意味著務農人口減少以及農業環境的困頓。屏北高中小清華學員 將部落傳統知識推向國際
2012年4月27日屏東訊,廖靜蕙報導
由清華大學與屏北高中合作的小清華計畫,今年與台灣地球憲章聯盟合作,推派5位代表參加即將於荷蘭舉行的第26屆「國際環境守護組織(Caretakers of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CEI)青年年會」,5位代表將以發表「確保未來的糧食安全」的報告,讓原住民守護糧食的傳統知識在國際發光!
來自屏東霧台部落的魯凱族李祖兒、高雄茂林部落簡家洵、台東大鳥部落的排灣族許敬、屏東竹坑部落的潘平臣、以及台東都蘭部落的阿美族高書辰,都是屏北高中原住民專班高二學生,經過幾個月來課程培訓、徵選,從77位學生中拔擢而出。
CEI是一個全球性網路,致力於中學老師及學生的環境教育交流與創新思考。這兩年來,透過國內地球憲章聯盟連結原住民部落,徵選原住民高中生參加在各國舉辦的CEI大會。
此次大會主題為「跨界合作的永續發展」,台灣團則以「確保未來的糧食安全」為主題回應。本身即來自具有海洋性格的阿美族,高書辰即以「氣候變遷對於海洋民族的影響」,探討同是海洋原住民族的達悟族捕捉飛魚的傳統,因氣候變遷越來越少,對其文化的影響。提到為了甄選,參加了好幾天的課程,其中對於藍色經濟印象特別深刻,提供在地不破壞環境為前提的就業機會,也令高書辰願意探索經濟與環境之間存在的友善連結。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搶救千年藻礁 立委要求2周內公告保留區
2012年4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桃園縣觀音外海珍貴藻礁雖已依文資法列冊追蹤,三年來卻無進展,而不斷進行的工程更讓藻礁形成開腸破肚。無法坐視珍貴藻礁失落,民間團體與立法委員聯手搶救,週二(24日)於立法院舉辦公聽會。不分黨派5位立委一致通過,要求桃園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79條劃設公告為自然地景保留區,否則由農委會辦理公告,並於二週內完成。不少立委也提及追究相關人員行政疏失。
寂靜的藻礁
台灣珍貴的藻礁海岸約有50公里,桃園縣原本有30公里的藻礁海岸,只是30多年來的工業開發,導致北桃園富林、樹林溪口的藻礁呈現一片死寂,僅剩觀音鄉小飯壢溪口以南到新屋溪後湖溪口以北約4公里的海岸仍有珊瑚藻造礁,是目前已知全台最大的藻礁存活區。這幾年本來曾出現轉機,在地方人士以及中央、地方政府的斡旋,依據文資法列冊追蹤,令人不解的是,3年來地方完全無作為,中央主管單位也坐視不管。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萊克多巴胺ADI值出爐 立委諷馬美牛最佳銷售員
2012年4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食管局22日新聞稿表示,11日邀請專家學者討論萊克多巴胺ADI值,是為牛肉製品中殘留萊克多巴胺的健康風險評估之依據。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吳焜裕表示,食管局ADI訂出1微克(μg,100萬分之1克),下一步就是MRL(殘留安全容許量,Maximum Residue Levels),「不但開放,連開放到甚麼程度都決定了」。曾代表公民團體出席第三次美牛專家會議的蘇偉碩醫師表示,將ADI乘以安全係數就是MRL,ADI是第一步,之後就是MRL。
台灣六大賣場 蔬菜驗出5大類毒藥
2012年4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綠色和平曾於去年12月在同樣6家超市抽查蔬果樣本,發現74%蔬果含有農藥殘留。今年2月,綠色和平再次抽查6家超巿,包括大潤發、家樂福、全聯、愛買、頂好與松青,全台各地18間門市共36個新鮮蔬果樣本,檢驗結果出爐,20件樣本含農藥殘留。
綠色和平農業專案主任蔡絲婷表示,自2月已與超市進行一連串的溝通,但超市僅以下架方式處理,並無具體改變作為,根本無法保障消費者的健康。「超市僅以下架的消極做法敷衍搪塞,民眾永遠無法能吃得安心。」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春之東眼山 鹿野氏黑脈螢現身
2012年4月24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不太亮的螢火蟲
近年來,林務局著眼於森林保育與多目標發展方針,位於海拔650-1,212公尺、面積916公頃的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保留了鹿野氏黑脈螢完整的原始棲息環境,使其族群得以穩定繁衍。
鹿野氏黑脈螢擁有鋸齒狀觸角、黑色前胸背板與桃紅色鞘翅外觀,是台灣特有種,族群量少且分布侷限,僅零星分布於台灣中北部中低海拔約300-2000公尺的乾淨山澗環境。平常都在日間活動,也不太發光,顛覆了人們對螢火蟲的想像;而半水生的幼蟲會潛入水中獵捕淡水螺貝類,再將獵物拖回陸地上大快朵頤。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杯葛核二廠運轉 環團設末日鐘
2012年4月2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核二廠反應爐錨定螺栓斷裂事故,雖經16日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決議暫緩,但照慣例,一旦台電提出復機申請,原能會就得3天內審議完畢同意啟動。為此,環保團體20日在立法院前設立「台灣末日鐘」,提醒民眾,一旦台電提出申請進入審查,台灣將進入核災的倒數72小時計時。
依照16日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決議,原能會必須到立法院報告,保證核二安全運轉,在這之前不得運轉。此事雖暫緩下來,環團卻認為台電不但無法交代肇因,其他113支錨定螺栓是否安全也提不出證明,危機尚未解除。
環團認為,連「與爐同壽」的錨定螺栓都會斷裂,代表核二廠所有的結構、系統、組件都已經老化或疲勞,根本不該運轉。而原能會對於整個過程不但未負起監督管理的責任,對於台電送審,原能會也只會被動審查。因此,一旦台電提交申請,等於啟動72小時核爆倒數計時。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保護藻礁迫切性 永興村民最知道
留住珍貴藻礁系列報導之二
2012年4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位於新屋溪口的永興村17年前由地方人士自發性的復育水筆仔,帶動桃園縣政府積極保育,成就了桃園縣內最大的紅樹林生態教學區。永興村致力保育,並感受保育帶來的好處,現在村民一致表決通過要保育藻礁,永興社區發展協會副總幹事葉斯桂表示,藻礁是重要的魚場以及天然魚礁,不能不保育。
藻礁提供海洋生物中繼站
提到藻礁保育,葉斯桂似乎覺得桃園縣政府很漏氣。他說,桃園沿海大園、觀音鄉海岸都淪陷,只剩下新屋溪口還保有生態較為完整的海域,「這一片藻礁因為污染問題、不當開發,現在長得不好,政府不出面,任由工廠排放污水、凸堤效應等傷害藻礁。」縣府一個錯誤的決定,導致一開不可收拾的殘局,生態、漁業不永續,只帶來工程永續。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台北赤蛙連年減少 桃縣府傷腦筋
2012年4月1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北赤蛙已知的分布地點為新北市三芝、石門區、桃園縣龍潭鄉、楊梅鎮、台南官田鄉、白河鎮以及屏東縣內埔鄉、萬巒鄉等地。2002年間,台北市立動物園研究團隊在731號埤塘發現台北赤蛙,而且是北台灣數量最多的族群,經過DNA遺傳結構分析後發現,與其他地區發現的台北赤蛙基因不同,具有生態演化的意義,因而倡議劃設為保護區,並因位於高榮里,而命名為「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面積1.11公頃的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是桃園第一個,也是台灣最小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核二螺栓斷裂原因未明要運轉 環團急踩剎車
2012年4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在核二廠1號機預定啟動的前5天,昨(16)日數個環保團體於立法院前召開記者會,反對核二廠繼續運轉,痛批核二廠運轉已逾30年、老化不堪,加上台電管理不善,如同「過勞死」。他們認為台電公司必須全數更換120支螺栓,否則不應該重啟運轉。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表示,核二廠反應爐基座螺栓斷裂可能代表金屬疲勞不堪使用,應全面檢測,不能只更換斷裂的螺栓,「剩下113支其他的螺栓都有可能面臨同樣的金屬疲勞、甚至可能會斷裂。而台電也應回答,奇異公司到底有沒有提供台灣安全保證。」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春遊九寮溪 走訪崙埤部落正當時
2012年4月16日宜蘭訊,廖靜蕙報導
社區步道與部落社區並存共榮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崙埤村的九寮溪充沛的水量和強勁的水勢,泰雅語稱之為「Gaba」溪,育樂課課長林蒼蔡表示,春天正是雪山積雪融化之際,水脈豐富,到達終點平台陰離子最多,此時在此,遊客可盡情吸收。
沿途4座吊橋,有象徵祖靈之眼的豁雲橋,吊索做成的巴尬吊橋,以及沒有牌樓、橋墩的哈隘吊橋,一直到終點的拱橋是臨瀑橋,美麗雄偉的戈霸瀑布在眼前展開。去年修建完成的九寮溪自然步道,去(2011)年獲得農委會優良農建工程獎,這條社區型步道,與當地泰雅族崙埤部落社區發展協會合作。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滿腹塑膠 玳瑁陳屍阿塱壹 學者:3成海龜死於海洋垃圾
2012年4月1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日前阿塱壹淨灘志工在海邊發現死亡多日的玳瑁,肚子裡充滿了塑膠製品以及漁網,推判是導致死亡的原因。海洋垃圾導致海洋生物死亡時有所聞,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表示,全世界海龜死因有3成是海洋垃圾所造成,台灣仍缺乏相關研究,執法成效也未盡人意。
4月8-9日是志願服務日,台東林管處與屏東林管處聯手辦理浸水營及阿塱壹古道淨山、淨灘活動,兩處員工及國家森林志工約80人,連續兩天沿著浸水營及阿塱壹古道,總共清出約700公斤的垃圾。
9日下午3時許,淨灘人員從旭海村攜出的垃圾,共計120個麻袋,約500公斤,內容包括各種漁網、塑膠桶、拖鞋、寶特瓶、鋁箔包、破花盆、遮光網等生活垃圾,林務局人員也在海灘上還看到一隻死掉的玳瑁,經過觀察,這隻玳瑁的肚子裡,塞滿了塑膠袋、漁網,認為是造成這隻玳瑁死亡的原因。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林口野步森林變身選手村 獨角仙也迫遷
2012年4月1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努力爭取國際賽事以增加國際能見度,但卻為了蓋選手村,提早以興建「合宜住宅」之名,計畫將自然豐富度高於大安森林公園的林口野步森林移除,當地社區民眾昨(12)日在立委田秋堇陪同下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的都市計畫以及居住正義,應將民眾休閒所需的自然生態考慮進去,同時籲請新北市政府設置「林口野步森林環境學習中心」。
台北市政府所主辦的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選手村,經行政院協調選址於新北市林口區一處16-20公頃土地,區位內包括一片面積5公頃、位於林口高中西側,歷經20年自然演替已發展成森林生態系的林口野步森林。
林口野步森林之友召集人陳信甫指出都市計畫的盲點,「既有都市計畫是40年前的產物,缺乏現代生態學視野中城市即是生態系統的進步觀點」,不但將自然隔離在外,也疏離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保護黑熊 無痕山林最實在
玉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發表會報導之一
2012年4月11日南投訊,廖靜蕙報導
垃圾問題一直都造成自然環境以及棲地的負擔,國家公園一方面推動「LNT(Leave No Trace)」無痕山林,但迫於政治現實,仍設有垃圾桶,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不肖登山客任意廢棄垃圾。去年即有研究指出,遊客將廚餘任意廢棄高海拔,不但終年常鮮無法腐爛,更造成特有種鳥類酒紅朱雀鳥喙長硬塊危及族群。
即使設置垃圾桶,也可能因設置不當造成野生動物翻撿,大型哺乳動物如黑熊,更可能打開圾垃桶覓食。一旦習於人類垃圾,可能和人類活動產生重疊,在國外甚至會採取立即撲殺;姜博仁說,因此國外都會使用比較重、不容易傾倒導致垃圾外洩的金屬垃圾桶,也避免黑熊打得開。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台灣沒有吃基改食品的理由 育種人才卻式微
《欺騙的種子》新書分享會報導之二
2012年4月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除了進口的大豆、玉米含有基改細節,事實上還有一款自製的基改木瓜在市面上由南到北流竄,這款由實驗室逸出的基改木瓜雖已通過農委會田間實驗,卻未通過衛生署審查。台大植病系副教授洪挺軒表示,除非糧食問題已經鋪天蓋地而來,否則台灣沒有理由吃GMO作物。
台灣目前科技已經成熟,科學家都會做轉基因,在瓜類的基改研究最積極。基改木瓜是為了抗木瓜輪點病,目前的品種是以植入病毒刺激其抗病毒能力的副向轉殖方式,比起正向轉植稍微安全,但仍為水平轉殖風險仍然存在。洪挺軒說,抗病好雖是特效,卻不是萬靈丹,現在又傳出木瓜有病的消息。
洪挺軒解釋,GMO作物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性狀改良,讓作物吃起來好吃、色香味更上一層樓;另外是抗病毒害以及抗除草劑。他形容抗殺草劑的原理就是「耍懶」,農民整地之後先灑過除草劑整理,然後再買同一家的種苗播種,讓孟山都這類的廠商獨佔,因為一般的種苗同樣無法對抗除草劑。
《欺騙的種子》作者專訪 傑佛瑞‧史密斯:沒有安全的基改作物
2012年4月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基因改造技術不穩定
史密斯8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的科技技術充滿不確定性,無法生產安全的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基因改造有機體),有太多案例顯示,即使過程中放入好的基因,卻得出有害的結果,讓人不得不謹慎面對這個事實。
他不反對在實驗室研究基因改造,或許假以時日會成功,但把不成熟的產品餵食給大眾,基因釋放到大自然,是十分危險而不負責任,更將造成大自然不可逆的傷害。
他建議,立即避吃GMO食物、了解GMO食品所造成的危險,以及教育政府、農民或一般人,這個簡單的公式,在歐洲以及美國,都曾成功的影響食品供應體系。
GMO食品應標示 安心生活靠自己
《欺騙的種子》新書分享會報導之一
2012年4月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基改健康風險浮出檯面
美國傾全力透過官僚體系向全世界傾銷的不只是廉價的牛肉,更早之前就已經將基改作物推向全世界。史密斯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基因改造有機體)食品並不如開發商所說的沒有影響。以每棵玉米會自己產生有毒蛋白質的蘇力菌玉米(BT Corn)為例,不管是美國政府或研發的公司都表示蘇力菌不會跑人體。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桃園藻礁保育 空轉3年
留住珍貴藻礁系列報導之一
本報2012年4月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生態價值不下於珊瑚礁、且介於陸地與海平面交界,具有消波防洪功能的藻礁,雖於2008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具珍貴地景列冊追蹤,然而,桃園縣政府任由大潭電廠凸堤以及隨後的護岸興建,引發學者質疑藻礁無法存活之外,3年來因籌措經費無方,更使得藻礁保育空轉。即使如此,桃園縣政府農業發展局植物保護科科長胡淑芬仍口口聲聲力稱桃園縣政府非常支持藻礁保育。但真相如何呢?
藻礁是西北海岸台灣珍貴地景,雖東南部一帶也有藻礁,但不如東北海岸來得連續、完整。雖學者證實藻礁功能與珊瑚礁、牡蠣礁一樣重要,有別於珊瑚礁,藻礁是植物造礁,成長緩慢;而藻礁比珊瑚礁更能耐受環境因素。但即使藻礁耐受環境的程度優於珊瑚礁,根據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劉靜瑜調查,桃園北海岸一帶藻礁已無生機,僅剩的新屋溪口一帶藻礁是桃園僅存的希望。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27種擬鱸 台灣魚種等待發掘
2012年4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何宣慶自從到屏東任職,透過勤於後壁湖、恆春一帶的「市場調查」,因而陸續發現新魚種,不但通過國際期刊的審查,這番經歷也讓他成為審查者。這幾年他更將台灣所有的擬鱸全數檢視過,確認台灣有27種擬鱸,在全世界已知的80多種擬鱸,可說舉足輕重!過程中,他也發現台灣急於趕上世界學術潮流而忽略了基礎科學,難免錯失新種描述的機會。
墾丁擬鱸及紅斑擬鱸隸屬於鱸形目、虎鱚科之底棲性物種,主要棲息在50-100公尺深的礁岩區。食性為肉食性,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擬鱸科物種習慣停留在礁岩區,游泳姿勢輕盈,大部分時間會用腹鰭撐起前半身,觀察四周,相當機靈,不容易靠近。由於墾丁擬鱸及紅斑擬鱸棲息在較深的地區,目前尚未有人觀察過其生活習性。
拍了再吃 菜市場蘊藏新魚種不容錯過
2012年4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何宣慶解釋,擬鱸又稱為沙鱸(sandperch),屬於底棲魚種,或稱為珊瑚礁魚種,主要棲息在珊瑚礁區或大陸棚底部的沙泥地,是珊瑚礁區常見的物種,但有少數物種棲息深度較深,據推測應該是冰河時期全球海平面下降,待冰河時期結束海平面上升後,留在深海地區獨立演化的物種。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No fish no future 遠洋漁業需作長遠盤算
作者:廖靜蕙
根據IUCN(世界自然保育聯盟)2011年11月10日發布的《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顯示鮪魚情況十分嚴重,其中有5種列入受威脅或是接近威脅的名單內,3種為台灣遠洋漁船撈捕的對象:大目鮪(T. obesus)為易危(VU)等級;黃鰭鮪(T. albacares)以及長鰭鮪(T. alalunga)同列近危(NT),卻不是台灣民眾消費的對象。而與台灣西岸白海豚同樣被列為極度瀕危(CR)的南方黑鮪(Thunnus maccoyii)雖非撈捕對象,卻在台灣知名的連鎖壽司店吃得到。
中西太平洋護漁原地踏步 漁業資源堪憂
2012年4月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中西太平洋提供全球60%鮪魚來源,而台灣在此區域擁有近1,700艘漁船,為該區數量最多、捕撈實力最驚人的漁撈強權。代表台灣出席的漁業署,在此次會議中對永續方案維持過去3年既有措施,包括部分公海關閉、以及只於7-9月禁用人工集魚器。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