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學者解析「淡新檔案」 重現陽明山文史底蘊

2013年4月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3月27日舉辦研究調查成果發表會。(攝影:陳宏豪)高雄市有柴山、台北市有陽明山,讓這兩大台灣都會區山明水秀,孕育豐富的文史景觀自然資源。陽明山自史前時代末期一直到原住民族時期採硫貿易,以及清治年間漢人移民大量進入墾荒開圳,落戶形成聚落,再加上日治時期溫泉開發,發展歷程,建構出獨特的人文景觀。
今年陽管處委託多項文史景觀的研究調查,上週三(27日)成果發表會學者提出幾項建議,包括魚道古道劃設為史蹟保存區、水梯田維護,另外,由清治時代的淡新檔案研究,學者建議或能還原毛少翁社守磺的故事,搬上舞台讓民眾了解這些精彩的歷史。
淡新檔案  重現毛少翁社守磺場景
陽明山仍留置的先人採磺器具。「淡新檔案」是淡水廳、新竹縣及台北府的行政與司法檔案之簡稱,是現存的清代台灣各行政層級檔案中,規模最大、最完整、記錄歷史最長的文書檔案,陽明山國家公園涵蓋範圍廣闊,包括台北市之士林、北投,新北市淡水、三芝、金山、萬里、石門區等,正為淡新檔案內容所包含的轄域內。淡新檔案的整理中,主要與陽明山地區直接相關者為毛少翁社守硫磺事件。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溫振華表示,藉由蒐集整理、分析「淡新檔案」及其他清代相關文獻資料中,研究本區之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發展軌跡,並可作為陽明山國家公園經營管理和環境教育宣導之參考。
「現今一般民眾所知清代採磺事件多集中於郁永河採硫及晚清的採磺總局設立,對於毛少翁社守磺的故事反較為模糊不清。」溫振華建議,研究結論可作為陽明山國家公園人文展示內容,並透過立碑或設立解說牌、紀錄片拍攝,作為回應日益受到重視的凱達格蘭平埔族文化等議題。

重返歷史現場  大油坑、魚路古道擬劃設史蹟保存區

魚路古道。毛少翁社人迎娶金包里社人往返的魚路古道怎麼保護才好呢?陽明山國家公園雖為台灣北端重要之國土保育區域,扮演保存維繫大台北都會區自然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之核心角色,同時也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場域,卻尚未畫設史蹟保存區。為此,陽管處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研究團隊針對大油坑與魚路古道劃設史蹟保存區進行可行性評估。
依據《國家公園法》第8 條第1項第8款「史蹟保存區:指為保存重要歷史建築、紀念地、聚落、古蹟、遺址、文化景觀、古物而劃定及原住民族認定為祖墳地、祭祀地、發源地、舊社地、歷史遺跡、古蹟等祖傳地,並依其生活文化慣俗進行管制之地區。」
劉益昌表示,就國家公園法與相關法令而言,大油坑、魚路古道一帶遺址不但具有國家公園法規定史蹟的意涵,同時也足以顯示國家公園區內早期產業活動之重要證據。保存重點,以「完整產業生活史」為考量,也就是人與環境互動的變遷過程;並由「點狀」轉換成「以線連點」的「申」字形區域,完整涵蓋魚路古道、大油坑噴氣口及古道沿線的聚落群,重新規劃史蹟保存區的範圍,也較符合世界文化遺產近年來以完整呈現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的變遷史的趨勢。

水梯田景觀維護  有賴民眾共識

水梯田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獨特的地景。做為北台灣河川發源地,陽明山自清治時期中葉以降,開鑿了許多的水圳供應居民生活與灌溉使用。水圳的開鑿使農業生產由甘藷、玉米等旱作轉而栽植產量較大的水稻,改變了陽明山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先民順應大屯山的形勢,在此開闢了連綿的水梯田,創造了國家公園與水圳相伴的另一項特殊地景。
近年來由於從事農業耕作衰退、大環境氣候變遷的影響、以及都市擴張與活動衝擊,造成國家公園內許多的水梯田逐漸廢耕,連帶影響原有水圳系統的維護與管理,梯田的面積逐年減少。
維護這獨特地景,成為陽明山國家公園未來永續經營的重要課題。陽管處委託中國文化大學助理教授陳維斌研究團隊所進行的水梯田人文景觀保育資源研究調查,將國家公園內的梯田共分為7大分區,包括:石門、三芝、竹子湖、十八份、八煙、鹿崛坪、平等里,並以平等里地區做為細部調查區。
調查發現,該地區的梯田資源大多已被轉用為旱作或雜作,逐漸失去原有水梯田的意象。陳維斌建議,給予當地農地活化水梯田相關補貼,鼓勵民眾參與並引進資金,來達成水梯田復耕的目的。
陳維彬認為,水梯田是當時土地超限利用的結果,對於這些廢耕的梯田是否任其自然演化,復育為原有自然狀態的生態棲地功能,恐怕須進一步討論,畢竟水梯田景觀所富含的歷史意義、糧食生產以及遊憩價值不容忽視。

國家公園就是教室  行動導覽任選

陽管處處長林永發表示,陽明山蘊藏豐富的人文歷史仍需研究,藉由逐年研究成果架構陽明山古往今來的面貌;透過比較嚴謹的研究考證,供教育部門轉換成可運用的教材。
陽管處已提供GPS、手機APP下載3D導覽平台等行動導覽,以及網站搜尋相關資料,提供民眾最便利可及的資訊。

【附錄】當天還有一篇論文〈擎天崗草原景觀之維護〉發表,相關報導:維護擎天崗草原景觀 水牛成焦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