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也有陸蟹生態廊道,位於台東縣外海綠島的燈塔旁。2007年設置以來,對於保育成效,引發不少討論聲浪。前(2011)年由靜宜大學生態系學生林修宇所做的調查,顯示綠島燈塔設置的陸蟹生態廊道未能有效解決陸蟹降海釋幼的路殺問題,反而延長抱卵母蟹通過馬路時間,增加路殺的機會。此項發現也改變公路總局的態度,原台26線擬議的生態廊道就此打住。
上週五(19日)公路總局第三養工處召開的台26線陸蟹保育研商會議,陸蟹專家劉烘昌博士以林修宇的調查數據,說明陸蟹生態廊道不可行的原因,獲得公路總局採納。
為了解決綠島7、8月旅遊旺季人、車大增帶來的生態壓力,台東縣政府城鄉發展局2007年以離島建設基金,委託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章波主持「綠島蟹類生態廊道建置及監測計畫」,於燈塔附近設置100公尺長的生態廊道。
廊道的設計概念是利用光滑的PC波浪板阻隔蟹類棲地與馬路,讓牠們爬不上路面,改走路面下的涵洞通向海邊。
這項設施能不能協助陸蟹抵達海岸或減少路殺,則缺乏調查數據。林修宇利用2011年7月14日至8月25日、陸蟹降海釋幼共43天時間,在綠島燈塔路段的陸蟹生態廊道進行陸蟹的使用廊道情形統計以及通過道路所需時間及遭到路殺的情況。
調查期間在燈塔廊道路段共記錄到蟹類5科9種165隻,其中79隻抱卵母蟹,以毛足圓軸蟹71隻居多;屬於保育類動物的椰子蟹在此出現的則僅有2隻。紀錄到陸蟹使用廊道的次數則為2隻次(一隻為毛足圓軸蟹,一隻為短腕陸寄居蟹),與當年同時間遭路殺的陸蟹2381隻形成對比。廊道的阻隔設施未能有效引導陸蟹到位,卻使陸蟹通過道路的時間大幅延長為48(±6)分鐘。
兩隻使用廊道的陸蟹,一隻抱卵毛足圓軸蟹好不容易通過了公路兩側的生態廊道阻隔設施,到了靠海側後,又受生態廊道設施誤導,重新回到內陸側。生態廊道反而增加了陸蟹抱卵母蟹降海遷移的困難度。
導致陸蟹長時間停留在路面,是馬路靠海一側的白色矮牆,雖然高度只有25公分,但因與地面垂直,且表面十分光滑,幾乎未見陸蟹能直接翻越過此阻隔設施。研究期間翻越生態廊道白色矮牆障礙物而穿越公路的陸蟹共有47隻,穿越障礙及道路之平均時間為45分鐘左右。
在路殺狀況,生態廊道附近路段陸蟹路殺個體數甚至超過廊道旁對照路段。研究期間在生態廊道的範圍內的路殺共16隻,而兩旁的對照樣區則只有12隻陸蟹。以當地最常見的毛足圓軸蟹為例,根據許海龍2004年研究,毛足圓軸蟹通過12公尺寬的公路平均所花的時間為2分27秒,但在綠島生態廊道路段因為道路兩側的阻隔設施,毛足圓軸蟹通過5公尺寬路面的時間反而變成45分鐘。如此一來增加路殺機率,在生態廊道樣區的路殺數為5隻,對照組則沒有毛足圓軸蟹。
依據調查顯示陸蟹橫死最多的地方,集中在公館、柴口以及龜灣3處,而非遠離環島公路的燈塔附近,顯示生態廊道選址是有問題的。
林修宇在調查報告中指出,綠島的燈塔路段陸蟹生態廊道的效益有限,甚至還危害當地陸蟹降海釋幼的遷移。對於此既定事實,他建議進行彌補將傷害降到最低,包括拆除白色水泥牆讓陸蟹直接穿越馬路,降低陸蟹在公路上停留的時間;以及在陸蟹的釋幼高峰期設置立牌,限制遊客車輛進入,讓遊客以步行的方式參觀燈塔景點,取代對陸蟹威脅性較大的摩托車等交通工具。
【相關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