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對於1960~7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國小美勞課使用蓪草髓心做勞作,或於過年時收到蓪草紙賀卡記憶猶存,曾經在台灣發展百年以上的蓪草產業,隨著塑製品削價量產而沉寂30年之久。為了不讓蓪草的價值被遺忘,並發揮自然生態教育功能,民間保育、文史工作者、學界攜手合作,在社區復育蓪草,並找回老師傅,要將產業鏈重新串聯起來。
2日(星期二)開始在台北植物園欽差行台展開蓪草特展,不但重現傳統工藝光華,也讓民眾重溫兒時回憶。
主辦單位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長黃裕星說,蓪草在清朝、日治及民國期間都曾有過繁榮的產業發展,然而隨著各種塑膠與新紙材的出現,蓪草的栽培,也從過去的大面積栽植,到目前僅剩下苗栗、新竹一帶以觀光為目的而進行的少量種植;台灣的蓪草傳統產業也已逐漸消失或外移,僅剩少數仍有能力製作蓪草紙的師傅,現今大多數人更完全不認識蓪草。
30年代外銷美國鮮豔欲滴的紅玫瑰得以久放不壞,秘方是用天然的蓪草製作,當時為了完成美國的訂單,曾創下連續3年每天生產10萬朵紀錄,裝滿一貨櫃運往美國,帶動了新竹從五峰鄉泰雅族部落、客家聚落以及市區內片草、造花產業,一直到低廉的塑膠花大量生產而被取代。
黃裕星說,傳統文化產業的復興,維繫於社會文化素養的提升,透過藝術創作、文化傳承的加持,或能讓傳統產業露出曙光。
喚醒百年傳統工藝的推手當屬台北植物園志工梁貴梅。因對手工紙濃厚的興趣與情感,起而尋找台灣手工紙產業,在新竹的工廠認識蓪草產業後,20多年不斷尋找野生蓪草,尋思台灣原生植物產業發展的機會。
為了瞭解蓪草產業的脈絡,梁貴梅在網路上找論文研讀,不但認識前端種植的新竹五峰花園村泰雅族部落,更結識文史工作者、蓪草文化藝術工作室以及南華大學研究團隊,投入蓪草產業的研究調查。
復育蓪草,傳承技藝
有趣的是,長久以來,前端種植的泰雅族人並不知道這些髓心往哪去、做什麼,而後段加工的人也不知道材料是怎麼來的,在蓪草產業沉寂多年之後,彼此在特展會合。目前梁貴梅以林務局社區林業經費結合南華大學研究團隊與新竹五峰鄉花園村重新進行復育,未來期待透過契作,提供社區穩定的經濟收入,發展蓪草的文創產業。
種植
蓪草原生於新竹縣山區,新竹縣五峰鄉花園村發展協會理事長彭興福說,去(2012)年申請林務局社區林業,學習育苗,今年已能採種,這些種苗將提供有意願的族人種植。他說,花園村原名花草園,指的就是部落中茂盛的通則木(蓪草),後來將名字去掉草字而成花園村。
隨著產業沒落,村裡已經沒人種植蓪草了,只剩疏疏落落野生的蓪草。他還記得小時候跟著父親學抽髓心的「通脫」技術,很期待透過這一波復育蓪草的過程,重現老人家的技術,打造部落再度成為「蓪草部落」。
片草
蓪草髓心經過晾曬,接著由師傅用專用的刀刨成一整片薄紙。特展現場在師傅的刀工下,蓪草髓心片成幾近透明的薄片,剩下小小一塊髓心還可以當中藥材。師傅說,以前一天大約片2斤多的蓪草髓心,剛開始學沒有工資,要片過250斤或3年才出師、領工錢。
今年70多歲的林真阿嬤,年輕時正逢蓪草產業蓬勃發展的年代,他說從12歲就開始跟著學,做了20多年,提到過去的產業的繁華,阿嬤感觸良深。荒廢30多年的技藝,恐怕無法傳授下去。「現在女性誰要吃這種苦,年紀太大學,手也不夠巧」。
造花
蓪草文化工作室幾位師傅,現場示範將片好、染成各種顏色的蓪草紙,做成各式花朵。除了玫瑰花,栩栩如生的菊花、艾莉絲都做得到。蓪草製品已經無法量產,因為價格競爭不過塑膠花,不過,天然的質材所展現的生命力,非常適合藝術創作。黃裕星即認為,傳統產業可融入文化以及創新的元素,開創另一章。
外銷
中西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30多年前即投入蓪草產業,今年92歲的董事長李宗廉說,30多年前台灣只接國外蓪草紙的訂單,利潤很小,為了瞭解蓪草紙的作用,他到美國才知道原來是製作成紅玫瑰在各種場合配戴,他把這些技術學起來,開始接受玫瑰花的訂單。
為了完成訂單的需求,他利用國小老師放暑假時,發蓪草紙教他們怎麼製作玫瑰花,並拜託他們利用聊天閒暇時做,每天黃昏時再到每個家庭收成品,就是這樣完成每天10萬朵玫瑰花訂單,也為當時的小家庭增加經濟來源。
傳統產業的流轉與創新─蓪草特展
- 時間:2013年7月2日-11月17日
- 地點:台北植物園欽差行台(原布政使司文物館,2012年正名)
- 展示內容:包括介紹蓪草生態及構造、蓪草文史探索、蓪草產業介紹與相關製品、國外蓪草收藏與國內外藝術創作等;現場將邀請蓪草產業的耆老為大家示範通脫及製作蓪草紙的過程。
蓪草情緣
蓪草莖幹裡的海綿狀髓心可刨出雪白細滑的薄片,作為食用中藥材、亦可刨製成天然紙材,稱為蓪草紙,浸濕後延展性極佳,常做成手工藝製品、製花,替代保麗龍或 軟木,保溼效果良好。新竹以北出產品質最好,成為新竹地區獨特產業,由山區原住民栽種,採割後運往平地加工,做成蓪草紙。
1830年台灣 就是蓪草紙出口國,日治時代台灣總督法積極輔導新竹一代工廠蓪草加工,占全台生產量95%以上,不但為日本皇室指定使用,還曾獲得1925年巴黎國際手工 業博覽會以無纖維織之紙張獲得優等獎,即使試圖以機器增加蓪草紙生產量,品質仍敵不過純手工製造。二戰之後逐漸沒落,1970年曾東山再起,最後不敵塑製 品,再度沉寂,1993年最後一家蓪草紙製造業者遷廠到中國,為台灣百年蓪草紙產業畫下休止符。
【參考資料】
- 台灣大百科全書,蓪草工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