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發現台灣新林業】張龍壽造林20年 盼成遊憩好去處

2016森林日專題:發現台灣新林業系列報導(中)
2016年3月28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楊美靜和先生張龍壽在太平區車籠山造林超過20年。他們在山上建造中的民宿裡,收養了五隻狗,這些狗已絕育,忠實的固守著蓋到一半的房子。
平日張龍壽在太平街上開店從事水電工程,楊美靜則協助接單、作帳,傍晚就到山上的林地餵狗。他們正在申請休閒農場建照,在山上蓋民宿並提供餐飲,房子蓋到一半,已見雛形。這一天,兩夫妻和大兒子張詔傑還不到傍晚就來園區,幾隻狗早在園區邊引頸等待。
小林主楊美靜經營森林期待提供遊客森林遊樂。攝影:廖靜蕙
小林主楊美靜經營森林期待提供遊客森林遊樂。攝影:廖靜蕙

無法忘情於山

張龍壽的本業是水電工程,自己創業累積財富後,一點一滴投注林地經營。1991年買下這裡的林地,一開始買地是想種果園,園區內有些荔枝、檳榔樹、龍眼,但是種果樹不易採收,收成頂多只能打平,不久就放棄念頭,2001年加入全民造林計畫。
對山的情感從小埋下,無法忘情。他是客家人,他的父親因為窮困,小時候就四處當長工,結婚後才得以在山上向原住民租地生活。小時候家住南投信義鄉原住民部落的深山裡,公車站下車後,還要走三小時才到家。當時要幫忙家裡種果樹,平時父親還須到農場砍草維生,上年紀之後,他父親也改而造林。
造林三步:育苗養草、清藤蔓
造林之初,挑著苗在陡坡一棵一棵種樹的情境,楊美靜歷歷在目。當時兩個小孩,一個小一、一個幼稚園,也跟著在陡坡種樹。大兒子張詔傑說,那時候不懂事不懂得怕,等到懂事後,已經學會技能,也不怕了!由於童年有這段回憶,相當喜愛這片森林。
「30公分高的苗,像草一樣,種下來軟弱無力垂下來無法挺直要架著竹子,砍草不小心就砍掉了!」然後就再補苗,苗長得慢,都是草在長。不過可能種得太密集了,一整片的台灣肖楠,只有外圍一排因為光線夠長得好;如果要賣木頭材積,適當的疏伐修枝是必要的,但楊美靜讓它們自然成長,形成自然景觀。
楊龍壽以及旺來。攝影:廖靜蕙楊美靜及大兒子張詔傑。攝影:廖靜蕙
楊龍壽以及旺來。攝影:廖靜蕙楊美靜及大兒子張詔傑。攝影:廖靜蕙
剛開始都得在陡坡爬上爬下,揹著機具割草,直到苗長成木,足以競爭過雜草之後,就任由底下的植被自然生長,只需處理樹上的藤蔓。
「樹下長草幾乎都不需要砍除,只有樹上的藤蔓要處理,否則影響樹成長。」張龍壽說,草具有保濕功能,還能增加林木的養分,反而是藤蔓纏上樹之後,使得陽光照不到樹,久而久之就會死亡;而藤蔓也讓整個林地顯得髒亂,因此現在整理的重點是在清除藤蔓。

疏枝多用途  

這種不喜歡髒亂的個性,也表現在疏枝的處理,疏伐砍下來的樹枝都得拖到山谷、丟到山溝,原因只是不想顯得髒亂。「這種做法根本累死人!」楊美靜說罷,自己也笑了。要將這麼重的樹枝拖走,非常耗費力氣。不過,張龍壽認為,雖然樹枝可以直接留在原地,但只要有藤蔓就會順勢而上,這只有實戰經驗的林農才能體會。
台中市農業局承辦人員林雨璇則提供其他選項,例如打碎、打成木片,鋪在林地中可增加保濕也能增加養分,和稻梗鋪田埂的原理很類似。或者,未來由農業局以微薄經費收購,當作工藝或藝術創作的材料。「無論做小玩具、拼畫,或是做鉛筆都適合。」這似乎是相當可行的方法,補貼林農也解決義務教育美勞課過多塑料的問題。
園區林相優美,因此,張龍壽申請休閒農場,與遊客分享森林遊憩功能。攝影:廖靜蕙
園區林相優美,因此,張龍壽申請休閒農場,與遊客分享森林遊憩功能。攝影:廖靜蕙
外來種混入  造林難防
不過,在園區內仍可見當初以「台灣肖楠」混進來的「翠柏」,都是從政府領回來的樹苗,當初造林需苗甚切,一些廠商以翠柏混成台灣肖楠提供給造林戶,如今印記在台灣人工林中。
「差別就在翠柏的樹梢那一點鮮綠色,比台灣肖楠淺一點,一般人不會注意到這些差別。」林雨璇解釋,小苗時即便是專家都很難分別其差異,對於承辦人員更不容易,這個錯誤也使得承辦人員受到司法處分。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土肉桂和陰香之間,如今台灣肖楠與翠柏、土肉桂與陰香,都在園區內共存。
除了成片的台灣肖楠,兩夫妻也種了各種不同的樹種,留著的一些果樹,小小的木瓜、火龍果,結實纍纍的仙桃樹,都留給鳥以及台灣獼猴吃;光臘樹吸引不少獨角仙來訪,樹型優美的南洋杉也已茁壯,重瓣八重櫻的葉子落光了,即將開花,花謝之後,又會長出來新葉;櫸木、無患子、八重櫻、梅花、茶花……各式各樣的樹種,都可在園區內仔細尋覓,兩夫妻都有一些回憶以及種樹的知識可以分享,成為解說導覽的資產。
小林主楊美靜園區林相。攝影:廖靜蕙
小林主楊美靜園區林相。攝影:廖靜蕙
水源部分則很幸運,因園區內的山壁,源源不絕滲出泉水,提供了水源。他們只需以水管接水就可以,園區內也有水塔,小水池裡種了一些水生植物增加景觀。只是,寒冷的氣候似乎影響池裡上千隻孔雀魚,幾乎都不見蹤影,只見青蛙卵泡。

盼與遊客分享  伴我長大的森林

林中時而傳來不知名鳥兒的鳴叫聲,張龍壽在園區內放了一個自製的鳥巢箱,但還沒能知道利用的情況。兩周前陸續開放的梅花,寒冬中生命力旺盛,野蜂穿梭在枝葉間,忙著覓食。
休閒農場正在申請,他們希望努力維護、發自內心喜愛的這片森林,也能提供遊客森林遊憩的好處,到這裡享受大自然的撫慰,讓身心舒暢。這裡具有很好的景觀,跨年夜更是兩個兒子和朋友們賞景的好去處。只要建照下來,就會繼續興建。張詔傑也將轉而專心經營民宿,和遊客分享這片陪伴他長大的森林。
森林生態系提供的各種服務,透過小林主的創意,逐漸擴散給社會大眾。對於擁有幾分地,想一圓森林夢的小林主,林雨璇期待能以「工具圖書館」的構想,購入機具,提供給小林主使用。例如一年只須三~四次的除草機,就可以跟農業局借,省下買農機具的費用。

森林與水  密不可分

今年世界森林日主題著重於森林與水的關係,森林保護好,即能提供源源不斷的水資源。台灣降雨無論是空間及時間上,都極度分布不均,森林的水資源調節作用更具意義。即有意見指出,目前國家針對原保區雖提出禁伐補貼,但能不能由下游受惠的工廠、農田使用者付費?
使用者付費是指,因上游的原住民禁伐而保護了這片森林、涵養了水資源,提供了枯水期所需,創造了下游居民的好處,當原住民不砍伐、減少收益,保護了水源,使得枯水期有水可用,因此,理論上應給付費用給他們。藉由使用者付費,更能感受到森林保護的實質利益!(系列報導中,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