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我們談的里山,真的是里山嗎?

最近聽到某單位對里山倡議的發展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只要做不要說就好,因為里山倡議快變成新型態的詐騙手法了。的確,2017年要說台灣社會最夯的詞彙,「里山倡議」當仁不讓。不少政府部門暢談台灣里山,更有高達數十億的經費要「做里山」,但是我們談的里山真的是里山嗎?
「里山倡議」致力於維繫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
「里山」在日本代表一個適合人居住、生活的地方,美好家園的所在。「里山倡議」致力於維繫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這是長久來,人類鍛鍊出來的知識與智慧,更攸關人類永續發展的關鍵。

回到里山

日本環境省在2015年選出里山500選,邏輯是依據長期監測、套圖找出生物多樣性的區域,這些區域內的「里」(社區、聚落),無論做了什麼事情,都肯認了有益於生物多樣性(而非檢查式的確認做了甚麼之後才叫做里山),在這過程或許印證了不使用農藥化肥、中度擾動,是維繫或增加生物多樣性的關鍵,但並沒有推薦特別的農法。
與其說里山該怎麼做,不如先找出里山在哪裡,然後紀錄、學習他們在各個面向中,有益生物多樣性的做法。
去年速水林業速水亨先生訪台,筆者於私下請益,為什麼要「做里山」,他強調,他沒有特別「做里山」,而是日本政府標定他的林場符合里山的條件。若要歸納哪些方法使得他的林場符合里山,那麼可能是因他實踐FCS十項經管規範奏效,所以我們可以說,FSC的規範或能達到里山倡議的精神。
同樣的道理,有機農業的精神也許維繫生物多樣性,但一定要有機認證嗎?(或有機認證如何具體呈現有機的精神?)但是,這些依據怎麼來的?其他農法行不行?里山倡議能簡化為只要改變農法就好嗎?會不會到最後里山倡議變成農法驗證?
新北貢寮水梯田休耕之際,不忘留給生物棲息空間。
日本的里山是找出來的,然後視為重要環境資產,透過活化里山資本維繫生物多樣性,創造工作機會,才能把人留下來,鄉村成為日日可及的宜居生活。台灣的困境是缺乏長期有效的監測,拿不出比對資料,從一開始就缺乏台灣農田生態多樣性的紀錄與描述,而且至今也尚未展開這樣的監測;因此無法回答要恢復到怎樣的生物多樣性。
就算台灣要致力於農業生物多樣性,也要有目標、有方法以及付諸行動,最後還要有根有據,證實這些努力達到里山倡議的願景。
但至少該起步,進行基礎資料的建置。也就是,台灣的環境需要盤點,要列出環境帳本,各行各業做了什麼有益於生物多樣性的事情,都該被支持,對於傷害生物多樣性的,則該避免或改善。

身土不二

農委會優勢之處在於特生中心、林試所以及林務局這些保育研究、行政機關,都歸屬其下,發號施令都不需跨部會。令人納悶的是,口口聲聲要「里山倡議」,卻還是生產歸生產、生態歸生態,農再歸農再,回答不出台灣里山在哪裡,更無力整合相關部門攜手合作。
里山倡議更牽涉到農村土地利用型態的維持,如何讓台灣農地不受變相農舍、非法工廠侵占?另外,農村再生與復興該怎麼做?還有,農村文化多樣性的維繫呢?台灣的農村文化只剩下大地藝術?過去隨著農忙農閒的宗教活動呢?要不要重拾遺落在各角落的傳統技藝?
宜蘭蘭陽平原農地上,處處掛著售地招牌。
這些都不是農業部門能力所及,勢必要跨部會合作,這也說明何以日本政府視為國家戰略,各部會都須全力配合。但是,農委會連自己內部的優勢都無法整合,我們如何期待院會之間看重這件事呢?
談到這裡,不難理解何以基層單位出現反挫,擔心里山倡議在台灣社會變成一個時髦的字詞、搶錢工具,卻缺乏實質內涵;所以,島上生命仍舊因生產受到壓迫,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得不罷工、關廠。
過去農委會最被詬病的是只談利用,不談永續;大部分預算都在支付老農年金、休耕補貼。里山倡議無啻是翻轉農委會形象的契機,台灣里山能否承載人與萬物交會共生的功能、台灣社會能不能走向永續,恐怕才是里山倡議的重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