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水水高雄 營造幸福湧泉城市

【原來高雄這麼水】系列報導Ⅵ
2013年10月29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龍巖冽泉今年8月29日第一次出水,再度吸引民眾的眼光,證明柴山湧泉的力量。自從民間倡議復育柴山湧泉之後,出水成了吸睛焦點。高雄市柴山會經過半年的調查,10月首度獲得高雄市政府經費挹注,並將選定龍巖冽泉、石頭公以及九如國小3個點進行湧泉示範區,讓高雄市離湧泉之都更近一步。
高雄原為湧泉貫穿的城市,湧泉形成的野溪美不勝收。

自力調查找湧泉

因為農委會林務局全國湧泉大調查,讓當地民間注意到柴山湧泉的存在,依據這份報告,龍巖冽泉面臨之威脅為「水源枯竭、水泥化」,並歸類為最無望的等級──「無水源、封井或棲地因利用而改變」。
但是民間團體卻不死心,誓言找出柴山湧泉之路。只是在此條件下倡議復育,曾使得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感到心虛。所幸龍巖冽泉每年不但冒水,而象徵源源不絕的希望,讓柴山會得以繼續走下去,並於今年4月,自費投入湧泉調查工作,直到10月才競標獲得高雄市政府都發局計畫補助。

乾濕兩相宜

務實的調查過程中不斷有新發現,也讓復育柴山湧泉的方向得以逐步調整。楊娉育說,一些水路圳溝,即使在乾季也充滿生命力。他舉龍巖冽泉往北到自強新村一代,4月乾季乾涸的溝底,行走其中頗有風情,因為溝壁延伸到柴山,長在上面的樹拱成綠廊,旁邊的石頭上不時有蝴蝶停在上面,鳳凰木花開之際,整個溝渠都灑滿了紅色花瓣。
自強新村旁的圳溝,乾淨呈現不同風情。
「沒有調查是不知道這些事的,以前一直強調有水,沒想到沒水乾涸時,另有風情。」另一個令人驚喜之處,則在石頭公廟前的圳溝,乾淨的水從溝底冒出,從未斷過,只有大小之分;多孔隙的石壁,植物長得很旺盛,例如在石壁發現秋海棠,即使溝渠被清掉,幾個月後又回來了。
民生廢水未分流,湧泉無用武之地。
雖然溝圳裡優養化情形嚴重,但湧泉從未斷過;而缺乏分流的家庭廢水直接進入圳溝,連潔淨的湧泉也被污染。
「以前我們都以為龍巖冽泉冒水的時候才叫做有水,後來才發現這地方沒冒水,其他地方仍然持續冒水」楊娉育說,調查過程發現的事實,不斷糾正自己的觀念,也不斷發現湧泉之美。

泉花來了

另一個重要的發現是泉花。泉花是白色的一種菌,石頭公圳溝中首度查覺到泉花的存在,原本以為是優養化現象,是家庭廢水所導致的結果,又味道濃厚有如硫磺味。但奇怪的是,其他地方也有家庭廢水,為何只有此地有白色的泉花?
龍巖冽泉冒水隔天,也從溝底冒出一整條細絲的泉花,才確定不是優養化,而是因大量的水逼出泉花來,證明泉花和優養化廢水無關。
9月3日是龍巖冽泉冒水最大的一天,當天水很多乾淨泉花更多,整個區域的水,從上面往下看,就像個牛奶池。
這些泉花菌絲,目前由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梁世雄進行檢測,初步測出有古生菌,其他成分則仍在檢驗中。味道不是優養化的臭味,而就是硫磺味。這是在此次最大的收穫。

遙想湧泉當年

到底湧泉復育,要復育成什麼樣子?真是個大哉問。為了瞭解龍巖冽泉過去的盛況,柴山會同時展開人文調查,訪問在地居民,請他們遙想過去湧泉的狀況,泉花的發現,解釋了何以當地曾為高雄溫泉,過程不斷發現有趣的事情。
最近,柴山會透過標案,獲得高雄市政府都發局的一項計畫,楊娉育說,在與都市發展局合作、申請經費、標案洽談過程中,首度以都市計畫的角度檢視柴山湧泉的規劃,將湧泉所到之處,包括柔弱的土地、已有公共建設的土地,都一倂考量、規劃。
目前將以溝渠改善為主,自強新村的溝圳基本上保留不動;石頭公廟則朝向湧泉聚落的模式發展,讓行人遊客可以停下來休憩體驗,可以買東西、吃東西,具備觀光遊憩功能。龍巖冽泉出水口,水泥硬體要挖掉,目標朝向如日本白川的自然湧水池,讓行人遊客可以嬉戲親水。
龍巖冽泉有可能去水泥化嗎?

留住湧泉

都發局也要求將因整併而空出來的九如國小納入規畫,這讓柴山會士氣大振,原本柴山會就在尋覓一塊可當作園區之地,這個空間剛好解決燃眉之急。
未來九如國小將規劃為湧泉生態文化園區,園區內不侷限在湧泉,還將提供相關的文化遺址展示,無論是文化、生態、自然的老故事,都可在此找到安身之處;另外,也讓從鳳鼻頭、小溪貝塚挖出來的貝塚有個出路,展示之外,還可以繼續研究。
楊娉育說,當地的湧泉圳溝都已地下化;現在則以原來的校園設計為湧泉濕地、湧泉園區;地面則增加透水性,並設計讓周邊的雨水往九如國小流,讓它有效補注,滲透到地下。
園區有兩大目標,即親水、治水。楊娉育認為,都市治水應思考如何把水留住,治水的概念不在急於排水,而是想辦法留住水。如此才能因應極端氣候表現所造成的旱澇兩極的現象,雨下很多時可以留住,在乾季時利用。「留水不是找個地方挖滯洪池。」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   合作刊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