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近日行政院通過水土保持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引發水庫集水區土地開發、影響水資源的疑慮。到底全國水庫淤積情況有多嚴重?最近即將上映的台灣首部空拍電影紀錄片《看見台灣》,正好提供了檢視的機會。導演齊柏林表示,看見台灣自然生態與人文之美以及人為破壞的殘破,讓他心情常處於心動與心痛之間,「對於環境,我們要得太多,還得太少」。11月1日即將躍上大螢幕,向民眾訴說台灣環境的美麗與哀愁。
在心動與心痛之間看見台灣
台灣山川到底有多美?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齊柏林導演拍攝的看見台灣,透過鏡頭帶觀眾看見高山台灣以及海洋台灣,這些壯闊美麗的景色,讓導演齊柏林在拍片過程不斷發出讚嘆。但美麗的山川近來年不斷遭受天災洗禮,目睹莫拉克肆虐後小林村、那瑪夏景象,齊柏林以「心如刀割」來形容,不過面對大自然的作為,人類只能努力重建。
然而,那些人為開發的痕跡,更是怵目驚心。
巨大建築矗立在山坡上,只要經過一個轉角,就是崩塌的坡地。水庫開發改變水文脈絡,原來用來儲水的庫體,幾乎塞滿淤沙;水泥開採,高山為之開場剖肚;道路開發密集,在地基不穩的山區以貨櫃當路基。海岸漁港密集,凸堤效應讓一邊泥沙淤積,另一邊海岸因海沙流失而退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投入大量的消波塊以及興建巨大堤防;工業廢水染紅了河口,掩埋不當的廢棄物流入沿岸……
從空中鳥看台灣國土,一目了然無所遁形。台灣國土如此脆弱,又要供這麼多人口生活,如何維持平衡,達到永續社會,一直都是大難題。
從反省、行動 改變台灣
齊柏林說,大部分人都未從空中看過我們的家園,最重要是希望看到台灣之後,能認識台灣、了解台灣;看完片子願意反省自己的行為、改變態度,台灣是有可能改變的。
雖然觀影過程可能感覺沉重,但導演在最後安排拍攝洪箱、賴青松、玉里米大腳印以及原聲兒童合唱團登玉山唱歌,鼓勵大家付出對土地的關愛,用更友善的方式來對待土地。齊柏林說,其實大眾是願意付出的,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這部片子剛好提供了一些想法。
苗栗灣寶洪箱女士以及農民,以社區之力,寧願守護自己的土地生產糧食,不願因徵收而成為工業區;如願以償的背後是歷經多年抗爭,以身體和情感承受不確定感的洗鍊。抗爭雖然落幕,但洪箱的先生張木村先生,卻因身體疾病於去年過世,在影片中驚鴻一瞥的身影,尤顯珍貴。
賴青松以實學投入農業耕種,歷10年而不改職志,號召吸引更多博學者,在年輕時投入農業生產,為台灣農業與糧食的未來奮鬥不輟。這些激勵人心的故事,正是齊柏林找到的台灣未來的出路。
本片投入3年拍攝時間、累積400小時的直升機飛行時數,由導演侯孝賢監製,在作家吳念真旁白下,引導觀眾進行國土巡禮。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率先贊助第一筆電影拍攝經費,讓拍攝計畫得以順利進行。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表示,3年前第一次看到齊柏林以高空俯視的空拍手法,重新詮釋台灣天成美景壯麗多姿,相當驚艷。更因齊柏林毅然辭去公職放棄退休金,傾全力專心拍攝影片的熱情和勇氣而感動,號召富邦金控等企業,一起促成本片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