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農業委員會昨(9月30日)下午4點公布前一年糧食供需年報糧食供需年報,2012年糧食自給率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68.0%,比2011年下降1.1個百分點;以熱量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2.7%,較100年減少1.2個百分點,總統馬英九於2011年宣示10年糧食自給率達40%再倒退一步。不過有學者表示,目前活化休耕政策的方向是正確的,但過度仰賴進口以及西化的飲食習慣,恐怕才是關鍵。
國際貿易低價優勢進口糧食上癮
報告中顯示,由於國外糧食以低價或貿易配額等優勢進入國內市場,且國人飲食習慣改變,致使糧食自給率呈現逐年降低情形。
2012年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68.0%,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下降1.1個百分點;以熱量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也就是所需的熱量中,32.7%是國內生產;較2012年減少1.2個百分點。氣候因素影響糧食自給率
提要分析指出,與2011年相比,受6月豪雨以及蘇拉、天秤颱風等天候因素,以及上半年禽流感疫情影響,導致產量縮減,為填補需求缺口,蔬菜類、果品類以及家禽肉進口量增加;再加上馬鈴薯、糖及水產類需求增加,也連帶影響進口量增加。
2012年平均每人每日可由食物中取得之熱量為 2,730大卡,主要來自穀類(米、小麥、玉米、高粱、其他,占29.7%)及油脂類(大豆、花生、芝麻等製成品,20.2%),其餘5成熱量則由其他9大類糧食提供。
國內糧食總產出平均年變動率為-1.6%,其中減產幅度較大者為漁場受限並資源枯竭之水產類、種植面積逐漸縮減的花生、芝麻等子仁及油籽類,以及受進口替代之糖及蜂蜜,生產指數年平均變動率分別為-3.7%、-2.9%、-2.3%。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綜合自給率只有32.7%,主要熱量供應作物項目,穀類自給率只有27.1%,子仁及油籽類3.3%;其中稻米106.9%、玉米1.5%,較前一年減少0.3%,小麥及黃豆都持續掛零。
持續活化休耕 加強進口食品標示防檢疫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對於糧食自給率下降一事感到意外,他表示,農委會去年推動活化休耕補助,不允許連續休耕、鼓勵耕作雜糧的政策方向是正確的,照理說應能影響糧食自給率,「可能效果尚未產生」。
國內依賴進口糧食程度增加,蔡培慧認為,進口糧食政策不能從貿易的角度來思考,自由貿易既然非農委會可掌握決定,至少應加強食品標示、防檢疫查緝,確保食品安全;可惜這部分未積極進行,卻任由進口食品年年增加。另外,政府應公布進口國家與數量消長,那些國家進口到台灣的數量比例增高,特別在ECFA簽訂後,是否影響進口比例等。對於食物里程以及食品安全教育也應積極進行。
飲食西化止不住 推米食須更務實
依據報告,穀類受國人飲食西化與攝食便利性之影響,國人熱量供應比重仍出現白米降低、麵粉提高趨勢,與10年前相比,前者比重減少0.7個百分點,後者則增加1.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小麥需求仍在增加,而稻米仍擠爆穀倉。
對此,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認為,民眾對於台灣農民雖充滿浪漫的想法,但行動支持卻很少,仍米食仍靠中高齡民眾支撐;年輕族群仍習於麵食、麵包的飲食方式,從早餐就以麵包為主食,也會影響血糖控制。
主婦聯盟文教基金會近幾年積極推動飲食教育,未來也將更務實的檢視民眾飲食習慣,提供相關的資訊。黃淑德認為除了民間的努力,政府權責機關在飲食宣導上,未落實於民間基層。「農糧產品的宣導絕非請公關公司辦辦活動,大明星現身,50、百萬經費落入口袋就好。」
糧食供需年報編算方式是將國內消費之糧食依據初級產品型態分10大類、35小類編算其自給率。
生產大豆有基礎
記者採訪過程,農委會代表認為台灣環境條件不利於生產如黃豆、小麥、玉米等雜糧作物,仰賴進口實屬必須。然而,以大豆產為例,雖需大面積種植,台灣無論在規模、種植技術,早已具備此能力。
台灣有8000多公頃農地種毛豆,所謂的毛豆或大豆,採收期只差1個月時間。意思是說,台灣種大豆的規模是有的,只要政府願意提供優惠的價格,台灣大豆仰賴進口的程度就會降低。
這些毛豆90%外銷,跟台灣的糧食安全關聯性甚低。毛豆出口被列為蔬菜類,間接提高自給率。不過若生產為黃豆,大豆屬於子仁及油籽類高熱量糧食,會比計算在蔬菜,權數更高。因此,種大豆絕對是正面有助於糧食自給率,而毛豆只提供非常少的糧食自給貢獻。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進口大豆有九成是基因改造,但多數民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長年食用基改大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