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9日 星期三

像動物一樣思考 生物廊道讓生命力續行

作者:廖靜蕙
涵管粗糙處理陽明山的「動物穿越道路涵洞」雖然是一條通道,卻煞費心思。首先要了解可能使用的物種,按照牠們的特性去佈置涵洞的環境,不能太大,因為有些小動物對於太大的通道不放心;不能太小,否則有些物種就無法穿越;有些動物必須透過碰觸才有安全感,因此,涵洞的四周要鋪設一些增加觸感的植物或草。「每一種動物都以不同的感官方式來行進,因此動物涵洞的佈置必須能符合使用者的習慣。」黃光瀛補充說明,例如蛇就不能通過光滑的表面,因此動物涵洞就必須把底部粗糙化。
台灣道路的設施皆以駕駛者為優先考慮,因此在設計生物廊道上,往往都是要動物改變習性來配合人類的需要,即使這塊通道原先是這些動物熟悉的棲地。在國外,通常是以原棲地動物的習性為優先考量,因此即便是國道,也有挖地道通行的例子,盡量減少對該地動物的干擾。
像動物一樣思考
生物廊道是一種概念,是一種以自然為本,與生物和諧共處的理想,它適用於每個地方。因此除了國家公園,各單位也將這個觀念應用到國道、北宜高速公路以及規劃興建中的蘇花高速公路,已經有的國道路段,以生態工程進行加強措施;對於即將實施的國道,除了事先的評估,並於道路興建同時進行。

這幾年來,隨著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涵洞的經驗,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專家來觀摩,交通部也逐漸重視這個現象,並且效法陽明山國家公園展開在國道遭撞死動物的調查。根據國道新建工程局邱銘源先生表示,在國道發現壓死的野生動物,保育類包括穿山甲和白鼻心;省道遭撞死的則有小山豬、野兔。2006年將對國道蘇花北遭切割棲地進行改善,北宜、國道5號蘇澳花蓮段計畫也將跟進。
黃光瀛一再強調,生態廊道的價值觀是以大地萬物為本,重視動物的生存權,而非保護稀有動物。這牽涉到對動物的態度,在陽明山有一種刺鼠,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牠只是鼠輩,而輕忽牠的生命。其實牠是生存於闊葉森林中的初級消費者,對森林生態系有重要貢獻,因為棲地的破壞,而常成為輪下亡魂。
誘導設施當蝶道遇到國道
許多看過國家地理頻道與行政院合作的《綻放真台灣-蝴蝶密碼》的人,一定對其中一段提及蝴蝶每年自南部大武山一帶往北遷徙時,經過某一段國道時造成大量死亡現象印象深刻。對於這個問題,黃光瀛立即反應,地段為國道3號林內路段,而如何避免紫斑蝶遷移時因國道造成大量死亡?黃光瀛認為蝴蝶的遷移所形成的蝶道,路線固定,國道局可就這些路段架設「隔蝶板」,讓蝴蝶高空通過或者在這段六線道的路段設置一個弧形的透明隧道,供汽車穿越,也使蝴蝶因此躲過這段危險路段呢!
蝶道是一個無形的通道,弧形的人工隧道阻隔了蝴蝶與汽車以及汽車所引起、形成的氣流,雖說是供汽車通過使用,實則保證蝴蝶的安全。這說明了生態廊道不是一種固定的工法,而是一個概念的落實,目的就是要保障當地物種的生存。所以,我們可能需要在國道為蝴蝶蓋一個透明隧道,在墾丁必須護送螃蟹,循循善「騙」牠們過河產卵,在讓牠們回到原來的棲地。
為大地復健盡心
1980年世界自然保育方略便曾指出:「如果沒有進行長期的生態研究,我們很難精確地預測人類行為對許多生態系的影響,至少難以做到對決策者提供有用的預測……」
黃光瀛長期以來以觀察、紀錄、研究,提供了大地復健所需的資訊。他以「復育生態學」的概念,當棲地被分割、生態體系逐漸退化之際,以嶄新而積極的方式進行自然生態的修補。而「生態廊道」(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具現為「野生動物穿越道路涵洞」)就是回應復育生態學的一項努力。致力於移除造成生態系退化的因素,逐步重建與恢復原物理環境與生物相,正是國家公園的責任。
「進入國家公園就該懷著尊重大地萬物的態度。」黃光瀛期許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訪客也能懷抱這種心情,享受自然的禮物之餘,也願意為生態永續盡一份心力。
※本文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