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狐蝠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蝙蝠,為台灣特有亞種,雙翼展開可達1公尺長,體型、飛行方式與活動時間,飛行在空中,往往讓人誤以為是夜鷺。主要棲地在綠島以及東北沿海,但因1970年代興起的寵物飼養風潮,引發大量捕捉,讓台灣狐蝠的數量急遽下降,以至於30年來,幾乎沒有人在野外發現牠們的身影。
台灣狐蝠的習性和一般人所想像的蝙蝠不同,並不會發出超音波,也不居住在洞穴中,而是棲息於樹上。農委會林務局技正林華慶也提到台灣狐蝠在熱帶海岸具有拓殖的重要功能。狐蝠主要以果實、花朵和嫩葉為食,又稱食果蝙蝠,牠們排出的糞便有助於傳播種子,也是熱帶海岸地區重要的植物授粉者。
目前林務局已爭取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宜蘭縣政府的支持,研擬劃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及設置龜山島生態監測站。林華慶解釋,設置重要棲息環境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把狐蝠和人隔開,事實上和台灣狐蝠很相像的琉球狐蝠對人類活動環境是很適應;而是避免未來的開發,造成棲地與自然資源的消失。
未來棲地保育將是保育的第一要務,此外,將更深入調查狐蝠的生態、族群史、食性以及繁殖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