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繼續流浪 卻不必然被撲殺
2010年1月2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貓也要會看門牌
台北市一共有449里,目前有40幾個里與民間團體攜手進行街貓TNR(英文trap捕捉、neuter結紮、release放養的縮寫)方案,在這些幅員內結育後的街貓,捕犬隊不會捕捉。而以外的貓,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南港區有民眾自費為街貓TNR,同樣剪了耳朵做註記,仍然被捕犬隊視為一般流浪動物處理,帶回收容所,面臨撲殺的命運。街貓的生存法則完全由人類按照地域決定,踏錯鄰里,可能一腳踏入死亡線,這種兩極的命運,連市議員李文英都不禁要為牠們叫屈,「街貓看不懂門牌呀!」
這種「一貓兩制」現象該如何化解,街貓節育TNR計畫成效又如何,未來該如何走下去等等問題,在28日台北市產管局動物保護處(以下與現行的動物衛生檢驗所皆簡稱為動保處)即將掛牌之前,幾位市議員決定先來個徹底檢視!台北市議員李文英、周柏雅、許淑華辦公室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於21日假台北市議會聯合召開公聽會,除了邀請TNR志工、動保團體及市府相關人員,還請到非TNR實施區域的請願民眾報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討論,歸納出三點結論:未來動保處需提出「全市街貓TNR宣導、推動和研考執行計畫」以及研擬「北市犬貓寵物源頭減量方案」,並確保TNR執行過程兼顧動物福利和獸醫專業倫理。
TNR被視為有效減量、具備人道精神的控制流浪動物數的方法。台北市自2005年開始針對街貓推動TNR,第一個與台北市動物衛生檢驗所合作的民間團體即為台灣認養地圖協會。該會理事長蘇聖傑表示,民眾對待流浪貓的態度,喜愛和憎恨都只在光譜的兩極,大多數人都能在溝通理解下逐步接受TNR計畫以及街貓,而TNR成敗往往維繫在人和的前提下。他舉協會在推動鄰里社區TNR時的經驗,從「反彈到接受」的關鍵即在於與里長、社區居民不斷溝通協調,並且投入協會志工參與捕捉街貓進行結紮,以實際成效說服社區居民。在劃定範圍內,TNR率70%以上,即能控制貓口數。
台北市流浪貓保護協會秘書長黃靜怡也認為在社區中餵養街貓,採取低姿態是必要的。TNR往往來自愛貓的民眾,除了幫貓結紮,還有持續餵養的問題。因此,該協會教育民眾以及餵養者,慎選合適的餵貓地點,不要在別人家門口,最好選擇住戶少的地方或僻巷內,大多數貓會適應餵食地點遷移。避免造成社區民眾的不滿,以至於發生傷害街貓的行為。
蘇聖傑提到找出社區中關心動物的人,而不是好像是外來的人介入處理,社區的人會認為「你不住在這裡,無法了解我的困擾」。幫助社區中關心動物的人習得TNR技能,TNR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的投入。
關懷生命協會理事林雅哲建議動物保護處要能多和里長以及社區(大樓)管理委員會溝通,並以台大、陽明等四所大學為例,在經過充分溝通協調後,已簽訂接受TNR為校方處理流浪動物的政策,而TNR的貓狗在校內則由動物保護社團負責照顧。
社區共生 讓街貓有就地生存權
林雅哲認為TNR的重點是街貓有沒有就地生存權。TNR的理想是以節育替代撲殺,較符合人道精神的減量方式,因此必須做。對於民眾的抱怨應該發展方法處理,而非因為民怨而不做。而TNR目的是減量,不是免死金牌,捕捉與否應取決於動物的行為,而非有無TNR。因此,即使是家裡養的寵物,行為不當以致於影響民眾安全也應捕捉;而未施行TNR的流浪動物,只要行為不影響到人類,也有街頭生存的權利。
林雅哲認為現行捕捉的門檻應提高,只針對不適合街頭生存、對人類有威脅的流浪動物捕捉,這樣可大量降低收容量;而收容所的這些貓狗,便可以讓愛心媽媽、民眾認養安置在家中,只要不在街頭造成其他民眾的威脅,便能兼顧動物的生存權。
此外,捕捉的原則也應以「不檢舉就不抓」,抓了也要查證是否屬實,並且證明流浪動物確實危害民眾生命,才予以捕捉。而查證的工作繁重,市府應依據動物保護法設義務動物保護檢查員,訓練一般民眾投入動物保護的行列。他提出「社區共生」的概念,有別於「共養」,有些民眾即使不願意餵養,至少讓流浪動物有生存空間,在社區內和平共生。
在TNR實施方面林雅哲建議,市府多提供誘捕籠並能解決民眾帶著誘捕的貓到醫院進行結紮時之交通問題。他提到未來捕犬車使用機率不高了,應考慮轉換用途,接受民眾預約方便民眾帶流浪動物去施行結紮手術。
街貓TNR:短期、大量、同時
對於區域性街貓絕育率需達70%,才有減量、控制的效果,而台北市只有不到10%的區域/里進行TNR,不及減量控制的比率,再加上源頭減量無效,民眾繼續將貓遺棄街頭,問題並沒有解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認為,既然街貓TNR必須「短期、大量、同時」執行,才會徹底,建議動保處編列所需的預算全面推動。此外,會中雖然有許淑華議員極力爭取將動物保護理念列入國小品格教材,但主責推動動物保護、動物福利的動檢所網站中,沒有隻字片語提及「動物福利」,也未說明TNR志工訓練相關文宣、評選計畫等,似乎自相違背。
流浪動物花園協會秘書長張熙堯提及部份施行節育的街貓有因術後感染或不當照顧導致死亡的現象,建議動保處是否針對醫院使用的線材及醫療表現評選合作醫院,供志工參考,以避免這類問題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