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此次負責無脊椎動物調查的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團隊是由黃重期、徐歷鵬、賴伯琦三位助理教授領軍,針對玉山國家公園可利用生物資源進行調查、保育與應用,主要研究對象為昆蟲、兩棲爬蟲、以及蝸牛。此次調查在昆蟲、兩爬都有重要的發現,其中因蝸牛只在特定地區繁衍的特性,比對上較易完成,已知13科29種陸生貝類,當中有18種為台灣特有種,以及高達10種台灣過去未曾紀錄過的物種,其中有6種確定是新種,其他4種也可能是新種或新紀錄種(台灣首次發現,但在世界其他地區曾紀錄過)。這是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的第一次對蝸牛進行詳細的調查。
蝸牛在生物鏈裡,屬於碎裂者,可以把枯枝落葉分解成更小的碎屑以利腐食,在森林生態系中有其重要性。像蝸牛這樣的地棲無脊椎動物,其生存通常需要高腐植質和潮濕的環境,例如枯倒木、落葉層或是岩石下方,這次的調查中發現有為數不少的枯倒木散置在林道上,在朽木裡面也發現一些偏好棲息在朽木內的特定種類煙管蝸牛,而這類微棲地的保存,都攸關這些蝸牛的生存。
此次在陸貝無脊椎物種的斬獲,將撰述為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讓世界都知道台灣高山的豐富生態。玉管處保育課課長蘇志峰表示,2010年將持續在郡大溪流域地區進行生物資源調查,重啟無脊椎動物生態調查,期望能更完整的了解陸生貝類以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的生物多樣性。若經證實物種確實多元,將提升為生態保護區。
一般登山客若想在高海拔地區進一步觀察台灣蝸牛的多樣性,可在落葉堆中尋找葉片觀察,但不要帶回家。「其實家中盆栽隨處都可發現蝸牛」黃重期說,野生的蝸牛可能有病毒,不適合飼養,而生物多樣性的意涵包含對物種生命的尊重。這些居住在台灣高山的無名珍稀物種,正透過研究團隊的發現呈現在我們面前,而生物調查研究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與經費的投入,發現台灣生物多樣性面貌,期待更多資源挹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