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要四方合作 嚴密監控族群數量
2010年11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13日京城建設(開發單位)舉辦的民間說明會,劉烘昌親臨現場,並表達對陸蟹棲地開發的無奈心情。他說,全世界陸蟹的數量都急遽下降中,是應該更積極的保育陸蟹,他認為最好是國家能買下這塊地且落實陸蟹保育工作。
劉烘昌曾列席國家公園委員會,建議以換地或買地方式保留後灣陸蟹棲地,但限於法令,且政府並不支持而無法進展。國家不願意花錢進行保育的前提下,只能靠民間的協商,劉烘昌表示妥協之道,在於開發單位能以最大面積進行陸蟹保育,並在開發到營運期間要確保陸蟹數量不低於3000隻,否則應如環評當初之規定條件立即停工重啟環評;而針對最具指標性之兇狠圓軸蟹,應結合學術界、環保團體、當地居民與開發業者等四方,共同嚴密監控族數量,杜絕只由單一單位進行監控可能產生的舞弊與藉口。
台灣也是陸蟹王國
海上的島嶼,除了鳥類,一般陸生動物難以到達之地,這時候陸蟹往往扮演了食物鏈頂層的角色,形成獨特的島嶼生態體系。在許多島上,陸蟹除了吃落葉,還會吃種子與植物小苗,而陸蟹的胃能將食物磨得很細微,被吃的種子在經過陸蟹消化後都無法成長,因此陸蟹的存在與否也決定、抑制當地植物成長的種類與數量,對森林生態系扮演了顯著決定性的影響,如爪哇東南方300公里外的聖誕島即為一例。

劉烘昌表示,後灣當地約有17類蟹種,大部分可規類為陸蟹,豐富的陸蟹相導因於當地地下水位高,通常在地下垂直距離2公尺內即有地下水,並且也具備豐富的地表淡水水源。
當地最具指標性陸蟹物種當屬兇狠圓軸蟹,除了是陸蟹中體型最大的物種外(體型僅次於陸寄居蟹類的椰子蟹),以劉烘昌的調查結果,後灣的兇狠圓軸蟹是全台族群數最高的地方,而在現有的文獻紀錄與研究,其他國家也尚未有族群數量更大的紀錄。
「陸蟹比一般昆蟲類節肢動物在甲殼外表少一層蠟質層,因此保水性差,需要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才能活。」劉烘昌說。後灣海岸邊原本為農田,2007年地主整地時,赫然發現陸蟹族群。當地陸蟹從何而來?劉烘昌認為從北邊海生館遷移到此的可能性不高,後灣瀕臨海岸,比較可能的解釋是,每年都有陸蟹大眼幼蟲上岸,之前可能因農田耕作與農藥使用而無法存活;而後隨著農地荒廢進行自然演替,陸蟹得以存活棲息,逐漸形成高物種多樣性與兇狠圓軸蟹的龐大族群。
據墾管處官網資料,目前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的陸蟹所面臨的危機,是多種陸蟹的族群數量急遽減少,原因可能來自於三方面:棲地破壞、人為傷害及環境氣候變遷。
不過,棲地破壞及人為傷害是可減免及控制的,有待各方努力與合作,尋求解決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