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騙的種子》新書分享會報導之二
2012年4月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除了進口的大豆、玉米含有基改細節,事實上還有一款自製的基改木瓜在市面上由南到北流竄,這款由實驗室逸出的基改木瓜雖已通過農委會田間實驗,卻未通過衛生署審查。台大植病系副教授洪挺軒表示,除非糧食問題已經鋪天蓋地而來,否則台灣沒有理由吃GMO作物。
台灣目前科技已經成熟,科學家都會做轉基因,在瓜類的基改研究最積極。基改木瓜是為了抗木瓜輪點病,目前的品種是以植入病毒刺激其抗病毒能力的副向轉殖方式,比起正向轉植稍微安全,但仍為水平轉殖風險仍然存在。洪挺軒說,抗病好雖是特效,卻不是萬靈丹,現在又傳出木瓜有病的消息。
洪挺軒解釋,GMO作物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性狀改良,讓作物吃起來好吃、色香味更上一層樓;另外是抗病毒害以及抗除草劑。他形容抗殺草劑的原理就是「耍懶」,農民整地之後先灑過除草劑整理,然後再買同一家的種苗播種,讓孟山都這類的廠商獨佔,因為一般的種苗同樣無法對抗除草劑。
洪挺軒說,人類將自然界不該轉的基因殖入到作物種子,不是植物基因植入植物,而是細菌或動物基因轉到植物的水平轉移,如此一來造成人體和環境的風險。他說,人類扮演起上帝的角色,實在很危險。而這些基改過的作物可能在野外造成基因污染,使得野花、野草都可能都存在不該存在的基因。
基改作物改變了栽培上的慣性,農民變得非常依賴GMO種子。基改木瓜一旦通過上市可能造成木瓜產業結構變化,也將使得木瓜在精緻農業中缺席。洪挺軒說,台灣木瓜達人種出來的木瓜,甜到必須附贈礦泉水,可見技術之嫻熟。一旦基改木瓜上市,人人都可種木瓜,這些技術一定會式微。而除非標示為基改木瓜,否則民眾無從判別。
「台灣應該發展的是永續的農業。」洪挺軒說,台灣人吃基改作物就和吃瘦肉精一樣沒道理,他不反對實驗室研究GMO作物,但不一定要生產,研發應該和生產隔離。台灣甚至可讓非基改食品成為觀光重點,觀光客為了吃吳基改作物來到台灣。
當讀者問到如何看待抗乾旱、寒害的基改作物時,洪挺軒不諱言指出,許多作物本身已具有抗乾旱的基因,基改後未必比傳統育種更抗旱,而且價格比較貴,且存在風險。有些作物具有這些特性,只是孟山都不願意強調。市面上尚未有抗寒害、增加營養的基改作物。
抗病、抗寒、抗旱等特性,其實都可以透過傳統育種達到,但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洪挺軒感慨傳統育種人才凋零,現在傳統育種家要拿到經費已經不容易了。
傳統育種是藉由不同品種相互雜交,再自所得的大量子代中,選出具特殊抗病性的優良子代,並持續進行好幾代的自交及抗病性篩選,使抗病性穩定;基改是用生物科技直接改變基因,兩者速度不同,結果卻天差地遠。
2 則留言:
beautywatch...
因為台灣現在學術研究也跟著世界潮流
追求SCI國際論文點數
一般傳統育種速度太慢 發表科學期刊難
傳統育種的實驗 補助 老師漸漸式微
這種學術研究狀況不只作物的農藝系
園藝 森林 生物分類學 也都是
學術科學評比的方式造就速成和效率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