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拚雜糧自給率 美濃春作大豆復耕

國產大豆 美濃紀事(上)
2014年2月19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農委會推休耕地活化,鼓勵農民種植雜糧替代進口糧食、增加自給率,但個別農民單打獨鬥,常請不到收割機,收了也不知該賣到哪,落入困境。有感於雜糧復耕的重要性,今年,美濃區農會傾力而出,以無農藥殘留為目標,號召農民在第一期作種大豆,又能減輕一期稻作採收期壓力,一舉數得。美濃農會邀請消費者,5月跟農會買大豆,支持國產安全、邁向農業永續的生產方式。
美濃農會春耕大豆,農民曾啟尚的大豆田。
美濃區典型客家庄,克勤克儉的習性,表現在農業生產的結果,一期稻作在高屏平原產量高居第3,秋冬裡作的作物多樣,紅豆種植面積高達1000公頃,單位生產量最高,緊追著屏東縣萬丹鄉。為了減輕一期作稻米採收壓力、增加雜糧生產,農會號召12月採收完畢的白玉蘿蔔農民,1月接著種大豆,預計4月採收,接種二期作。
每年一期作,全美濃都動起來。

大豆春耕部隊先鋒  來自信任

面對台灣糧食自給7成靠進口的現實,農委會推活化休耕地,獎勵一期復耕大豆等雜糧,但有些農民種大豆明明有附加價值,卻只當成綠肥,十分可惜。原因出於對一般農民小面積耕種,割豆機不來也無通路,農委會又要求繳回才有補助,因此誘因不足。
有鑑於大豆種植靠面積規模,美濃農會決定帶著農民一起打拼。第一年,雖然實驗性質高,仍有30位農民、10公頃地投入先鋒部隊,其中3公頃種黑豆;農會邀請12月已全數採收完畢的白玉蘿蔔農民接著種大豆,一開口邀請,連價格都還沒談,農民就答應了。
有計畫的推動大豆復耕,美濃區農會是第一次;高雄市美濃區農會推廣股股長鍾雅倫說,推大豆復耕的想法已經4、5年了,但要考慮的因素相當繁雜,包括號召農民投入種植,還要找對時間種,更不提採收後的行銷通路問題。農民如此信任農會,是因這幾年來從白玉蘿蔔推廣種植開始,陸續的幾個計畫,早已博得農民的信任感,只要農會開口,農民都願意嘗試。

團體作戰種大豆

美濃秋冬里作種類多樣,已經無法再推大豆。圖為澄香蜜番茄。為何選擇一期種大豆?鍾雅倫解釋,美濃地區屬於3期作,秋冬裡作作物多樣性豐富,也適合種大豆,但此時農地已飽和、不適合再推新作物。就農地利用考量,放二期作是最好的,但是二期作蟲害嚴重、還有颱風、大雨威脅,南部一年中90%的雨量都在此時,「爭不過老天爺」,因此也得放棄。
經過跟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開過無數次會議,決定放在一期作,1月種、4月收,錯開水稻收割期間的烘乾期,附帶解決了水稻採收時人力與機器壓力。

多元效益國產卡好

此次種植的品種,由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建議,大豆為高雄8號、黑豆為高雄7號;農會無償提供給農民,附帶條件則須於收成後還回等量的種子,由此掌握品種。
美濃紅豆種植面積高達1000公頃,位居全台種植面積第二,產量緊追屏東萬丹,顯示種植技術之成熟;大豆種植技術和紅豆大同小異,機器也可交換使用,但仍請高雄場研究員周國隆為農民上了兩次講習課。
第一批大豆預計5月初上市,售價暫定每公斤100元,飽含食品安全、糧食安全、農業經濟、農村發展,進而達到友善土地的永續效益。即使價格只勉強反映種植成本,相較於進口散裝基改大豆,豆製品1公斤也不過20元,十分不利市場競爭,行銷壓力大。鍾雅倫初步計畫以認購以及搭配體驗活動,用心扶植國產大豆。
鍾雅倫說,此地原先種植白玉蘿蔔,已規劃為休閒農業區,過去已累績上千筆客戶資料,希望成為支持、採買國產大豆的客戶。

「當母親要為孩子準備豆漿時,有安全的黃豆可選」

鍾雅倫希望當消費者一提到國產、安全的雜糧,就會想到美濃的農產品。「農業是可以改變的,希望美濃農會的努力,能帶動其他地區跟著改變。」他有一個未滿1歲的女兒,小孩出生後發現過去小時候阿波柴燒豆漿的味道已不可尋,要找安全的大豆,不知道要去哪裡找。
「以前小時候,豆花、豆皮、豆耜,傳統客家利用黃豆的智慧已不可尋」鍾雅倫說,雖然光靠美濃產量達到替代進口是不夠的,但至少當母親要為孩子準備豆漿時,有安全的黃豆可選。(系列報導,下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