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阻違法廢棄物污染家鄉水 屏東信國社區成立「盜挖坑」巡守隊

2016年8月19日屏東、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位於高屏溪水資源保育樞紐地位的「信國四村」,除了擁有量多質優的砂石礦產,同時也是全台盜挖農地造成砂石坑洞最多的地方,近40於處坑洞,20年來幾乎稱為偷倒廢棄物者的天堂,豐沛的地下水資源也因此受脅。為了守護家園不受非法廢棄物指染,連帶守護高屏溪水資源,信國社區經過一年來籌備,正式成立巡守隊,未來將於幾個特定坑洞定點巡邏,遏止業者歪腦筋動到自己的家園!
自從政府禁止採河砂之後,不肖業者轉而大量採挖陸砂,盜挖形成的坑洞有如大峽谷。這些傳說中的大峽谷,能有多大?跟著信國社區發展協會巡守隊成員張金榮、李世靜,走訪幾個「地標」,就可得知一二。
這不是草原,而是採砂後的坑洞,變成覆滿浮萍的水池。面積8公頃,居民就稱為八甲。攝影:廖靜蕙
這不是草原,而是採砂後的坑洞,變成覆滿浮萍的水池。面積8公頃,居民就稱為八甲。攝影:廖靜蕙

八甲五甲三 坑洞成地標

居民稱為「八甲」的池子,代表坑洞面積。遠看還以為是草原,卻是幾年前不曉得誰丟了浮萍迅速蔓延的結果,佈滿浮萍的水池,水深不見底。這些坑洞之所以有水,是因業者以怪手深挖到地下水層,地下水湧出來,加上地表水而形成水池;起初水質清淨,有些人為了釣魚來放魚苗,現在魚還有,但沒有人敢釣來吃。
信國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張金榮說,此地原本是農地、豬舍,為了養豬打造的汙水系統還留在原地。
20年來,這些坑洞逐漸有回填的現象,10年當居民發現飄出惡臭,原本常有釣客光臨八甲,再也沒有人來釣魚,才意識到回填的內容大有文章。
「一開始只聞到惡臭,知道是棄置廢棄物,檢舉了幾次,環保單位也來,說都是合法的,一些到這裡釣魚的釣客說,裡面丟了很多油桶。」張金榮懷疑,這些油桶八成是汞污泥,也沒有人敢來釣魚了。他說以前在彰化遇到貨運駕駛,曾表示來過「八甲」釣魚,可見名氣多大,現在都沒釣客了。「裡面的魚,也沒人敢吃!」
八甲的另一邊則是剛回填廢棄物的砂地,由當地居民承租用來回填工程廢棄土;承租者相當謹慎的把關,回填的廢棄物願意公開接受社區檢視,讓一切合法,並且加入巡守隊。雖然如此,張金榮不解,業者運過來龐大的廢棄物,中間夾帶哪些物質、有沒有違法物質,到底該如何監測?
回填的土地。攝影:廖靜蕙
回填的土地。攝影:廖靜蕙
「另一塊五甲三也成水池,以前還曾發現棄屍。」從防汛道路上可遠眺五甲三坑洞,湛藍的水池,毫無生機,裡面到底多深、埋了什麼,當地居民完全不知道。而這些水,最後都是高雄市民喝。
 
面積5.3公頃的坑洞,則稱為五甲三。攝影:廖靜蕙
面積5.3公頃的坑洞,則稱為五甲三。攝影:廖靜蕙(資料照片)
八甲和五甲三是社區坑洞中最大的兩塊,其他坑洞都在一、兩甲以下的,相對就不覺嚴重;這對農地短缺、小農租地不易的台灣社會,顯得相當諷刺。
仔細回想,當居民意識到問題存在時,這些行為至少都存在十年了。2006年左右發現,當地居民以為坑洞就是坑洞,不會有人理,沒想到已成為廢棄物掩埋場。不同意圖的人,在這些土地上,階段性的滿足金錢慾望。
「台灣到處都在倒廢棄物,長期盜挖砂石留下的坑洞,似乎是為這些廢棄物準備的。」張金榮說,這對居民情何以堪,眼見著自己居住的家園,不斷改變地貌,連帶環境、水源也受影響。

巡守隊起步走 遏止亂倒廢棄物行為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溫仲良表示,盜挖砂石形成的坑洞,雖經歷各種司法的調查與審判,終究是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這些砂石坑洞眾多且分散在偏遠位置,又成偷倒廢棄物者的目標,除了一般家庭垃圾以外,還有營建廢棄土、甚至事業廢棄物、污泥等蹤影,不僅造成社區公共安全問題,也成為污染地下水源等環境公害的隱憂。
「成立巡守隊是不再任人隨意放置廢棄物,讓人有警戒心。」這幾年跟著兒子以有機農法經營四分地果園,人稱馬大哥的馬有福指出,巡守隊是居民自主守護家園的方式。
信國社區住屋的圍牆是來自荖濃溪底的石頭。攝影:廖靜蕙
信國社區住屋的圍牆是來自荖濃溪底的石頭。攝影:廖靜蕙
在部隊32年,現過著退休的生活,社區居民視他為精神領袖,雖然年紀較長,卻屬於第二代居民。從小生活在這塊土地上,見證這塊土地的變化。他眼見著90%的土地易主,再也不屬於四個村原居民。
在「有福有機農場」中,聽馬有福娓娓訴說著第一代居民,如何在原為河床砂地上,一塊又一塊撿拾石頭,從石頭地變成綠地,開墾成適合耕種的農地種稻穀。
「1960年代此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為了不讓下一代這麼辛苦,盡量給第二代過好日子。
1990年代退輔會土地放領,老一輩終於從顛沛流離建立的家園,年輕一代卻視為商品,拿土地貸款後從事各種飯店、投資,或前往中國投資;經商失敗後,龐大的貸款與利息付不出,就只有賣地一途。
溫仲良說,砂石坑洞及偷倒廢棄物的問題一朝不解決,未來只會有更多偷倒廢棄物的行為,造成更多的環境公害及地下水源污染問題;而且隨著偷倒廢棄物的化整為零,經年累月下,處理難度將隨著時間增加。
對於這些大大小小的坑洞,社區逐漸凝聚共識,希望政府能將坑洞徵收,規劃為水源滯洪池,而在政府拿出有效的解決對策之前,則以社區的力量建立巡守制度,包括巡守路線及通報機制,透過制度建立,維護社區公共安全及遏止砂石坑洞被偷倒廢棄物的問題,連帶創造荖濃溪河岸的水源保護的公益性。

自然環境與產業共生 不能不守護

信國四村產業以果園旱作為主,幾位居民嘗試著以無毒的方式耕種,李世靜即利用近一甲地以接近友善土地的方式種植檸檬,並將農園取名「彎路」,希望來果園享受慢活人生。
有福有機農場由馬有福的兒子馬正忠經營,隨著季節變化種植不同作物,今年種的香蕉,期待好收成。提到有機農業,馬有福說,與其說有機農法,不如說繼承老祖宗,沒有農藥沒有化肥照樣種出東西。
農場牆壁上貼著農場上拍到的各種物種:多線南蜥雖為外來種,卻會幫忙吃農民最頭痛的斜紋夜盜蟲(蛾的幼蟲);池塘中有貢德氏赤蛙,黑冠麻鷺幼鳥在園中等母鳥帶蟲來餵食;黃腰虎頭蜂遷徙留下蜂窩,種植的雞爪菜、魚木吸引很多鳳蝶來訪,例如黃尾鳳蝶。
這麼豐富的生態環境,是馬有福守護的原因,雖然居民自主成立巡守隊,但是政府的支持也十分重要,「要能回應居民的努力,不要讓居民失去信心!」
:信國社區系指1960年代在聯合國的協助下,由國民政府以「國雷專案」演習的名義,從泰北接運來台、安置在高屏邊界、荖濃溪畔的「異域孤軍」,共分為信國、精忠、定遠、成功四個自治村,統稱為信國四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