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確保自然海岸不消失 整體管理計畫2017年將公告

2016年8月3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四面環海的台灣,海岸線長達1,200公里,加上澎湖群島海岸線共1,520公里[1],只是這些海岸該怎麼保護、防護以及利用管理?隨著《海岸管理法》上路,更有法可循。營建署已完成「整體海岸管理計畫」(草案),19日起公展,同步舉辦規畫階段公聽會,昨(29)日第一場北部場在營建署登場,為台灣海岸的未來揭開序幕。
台灣的東海岸。攝影:廖靜蕙
寶貝台灣每段海岸,海岸管理法子法整體海岸管理計畫出爐。圖為東海岸。攝影:廖靜蕙
營建署表示,「整體海岸管理計畫」是為了達成維繫自然系統、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因應氣候變遷、防治海岸災害與環境破壞、保護與復育海岸資源等目標,依《海岸管理法》第8條規定研訂,依據第44 條必須於明(2017)年2月4日前公告
台灣海岸珍貴 一經破壞復原難
草案中指出,台灣的西海岸有臺灣海峽,是大陸棚地形,平均深度60 公尺,有豐富的沙灘、沙丘、潟湖、河口、紅樹林和寬廣的潮間帶;台灣的東海岸面對太平洋,地形陡峭,海床與海溝深邃,離岸6 浬海深即達3,000公尺,沿岸多礫灘、岩礁、灣澳及海崖。
由於臺灣位居全球最大的大陸棚邊緣,以及全世界海洋生物最豐富的東印度群島北緣,北赤道洋流、大陸沿岸流及夏季西南季風吹送流,在臺灣沿海海域交互作用,海洋魚類種類約佔全球所有紀錄種類的1/10。同時位於北迴歸線穿越的熱帶與亞熱帶間,氣溫適當,而擁有豐富的觀光遊憩與漁業資源。
「海岸地區所蘊藏豐富之生物與景觀資源具有高度敏感性與脆弱性,一經破壞,除難以回復外,也將降低海洋生物之生產力,造成環境災害,影響海岸生態體系平衡。」草案中指出,過去因人口成長、經濟發展與國防管制放寬,沿海地區之空間利用漸趨多元,已同時為生態環境敏感地區、產業發展、交通運輸、景觀遊憩、國防安全等之使用空間。
只是各目的事業開發計畫未能整合考量海岸土地及資源之特性,以致發生海岸土地競用、超限利用、不當利用等情事,使海岸多功能利用、資源維護、生態棲地保存、生物多樣性維護、國土保安等均面臨重大威脅。
在此背景下,「整體海岸管理計畫」於焉產生,目的在於落實維繫自然系統、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因應氣候變遷、防治海岸災害與環境破壞等,以保護、防護、利用及管理海岸地區土地。

重新界定自然海岸 依法保護再也不破壞

該項計畫重點,著重於統合協調海岸地區之保護、防護及利用管理,現階段四大工作重點,包括「落實海岸保護與防護管理機制」、「劃設特定區位與規範適當利用原則,以促進海岸地區之永續利用」、「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以及「保障公共通行與親水權益」。
不過,海岸保護與防護以及特定區位相關議題的對策與制定仍待後續完成。依據海岸管理法第12條第1項第1款至第7款及第8款後段項目,以下區位可指定為海岸保護區位之潛在地點:
  1. 重要水產資源保育地區。
  2. 珍貴稀有動植物重要棲地及生態廊道。
  3. 特殊景觀資源及休憩地區。
  4. 重要濱海陸地或水下文化資產地區。
  5. 特殊自然地形地貌地區。
  6. 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地區。
  7. 地下水補注區。
  8. 其他重要之海岸生態系統。
以上區域皆應儘速完成各項資源調查,確認保護標的、訂定分級標準後,指定為海岸保護區位。
營建署也將協調水利主管機關,儘速陸續完成「離島地區海岸侵蝕」、「洪氾溢淹」、「暴潮溢淹」及「地層下陷」等海岸防護區位之指定。
而諸如「離島地區潮間帶」、具備文化景觀敏感類及景觀道路類的「重要海岸景觀區」,以及最接近海岸第一條濱海道路的向海陸域區這類的海岸地區「特定區位」,加速辦理調查、評估與劃設作業;以及根據其環境特性規範相對應之利用原則,作為特定區位開發利用申請許可審議之裁量參據。
落實自然海岸零損失前,先界定自然海岸在哪裡。「整體海岸管理計畫」中擬將自然海岸的界定,從過去「線」的概念,轉變為「面」,將海岸邊的聚落、堤防、消波塊等人為設施,以及海岸公路,全數串連起來,界定出人工開發的界線,在這條界線以外,皆視為自然海岸,依法「應予保護不得損失」,或能為長期開發的西海岸指出一條生路。
註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