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種的意義(上)-優勢種PK劣化地
採種的意義(上)-優勢種PK劣化地
2016年11月11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鬱閉森林中的樹種為了傳宗接代,常須借助風力、昆蟲、鳥類、飛鼠、猴子,甚至山豬一臂之力,散播到遠處。為了造林地復育,人類也扮演起媒介。東勢林區管理處為了梨山地區收回的菜地、果園造林,藉由採種技術,邀請周邊優勢樹種來造林地,一起守護國土。
每年秋冬時期,是殼斗科樹種結實落果的季節,位於2200公尺海拔的殼斗科大多處於歉年,反而是過去幾年不易覓得的長尾尖葉櫧難得的豐年,最後一批果實就要成熟落地,東勢林管處的採種工作也接近尾聲,採完這一批,就得等明年了。
林務局過去採種的工作大多外包,雖有嚴格的技術規範,現場也都有監工,但是一些高海拔樹種因區位險峻、得爬很高的樹才能採到種原,再加上整體採種市場與技術也因工作性質傳承不易,獲利不彰面臨凋敝,更顯困窘。
東勢林區管理處這幾年則於處長令下,由管處同仁發展採種、育苗工作,至今已累積八種樹種的採集經驗,並撫育成苗,陸續種回梨山一帶收回的造林地,並且持續監測成長狀況,希望能為高海拔樹種留下優良樹種的族群及基因。
這幾年負責梨山地區造林地採種的是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作業課技佐黃仲維,他說,氣候影響下,今年植物普遍歉年,但是長尾尖葉櫧就屬於豐年。植物有豐年和歉年的週期,每種植物豐歉年的周期又不同。
「自己採的好處是可以依實際情況調整,至於哪種樹種可以採集,就必須觀察加上多年累積的經驗。」作業課課長楊沛雯指出。
10月初是高海拔地區長尾尖葉櫧結果的季節,由於種子得花較多時間處理,至今採了約14公升。殼斗科的果實,飛鼠、松鼠、猴子、黑熊都愛吃,採種人常須跟野生動物搶種子。
很多人認為林務局的苗圃有如百寶箱,沒有變不出來的樹苗。事實卻是苗圃多以中低海拔、經濟樹種為主,高海拔樹種卻是有待加強之處。因此,要復育梨山造林地,就必須從採種育苗技術起步。
梨山回收地:高海拔、乾燥、土壤劣化
梨山一帶超限利用收回的土地,前身多為果園或菜地,楊沛雯解釋,高海拔土地土質偏酸,民眾為了生產高冷蔬菜,使用大量的肥料以及石灰,中和土質,以適合種菜,卻改變土地紋理,土壤逐漸「沙漠化」[1]。
由於土壤條件改變,東勢處必須思考哪些樹種適合,例如亢旱、耐貧脊等特性。他們也調查附近天然林原生的優勢樹種,並選擇優良母樹採種,將優質品質複製到造林地,增加成林的機率與速度,但能不能存活還須監測。
「選擇的樹種通常都是造林地附近的優勢樹種。」楊沛雯指出,這是適地適種原則,而造林不像經營菜園會灌溉,完全是靠老天爺給水。所以要更耐旱樹種。此地不但是殼斗科適合的棲地,殼斗科亢旱、耐貧脊又深根的特性又更符合劣化地造林的條件。
母樹必須是當地的優勢樹種,樹幹通直、樹冠層開闊。種子是結在樹冠上層,樹冠夠大表示結實量充裕,也是代表結實度飽滿;種子飽滿,胚就會發育完全,否則發芽率會不好。
楊沛雯說,以前會訂造林樹種是因人工林經營以經濟林為導向,選擇的樹種也以符合經濟效益為主,如紅檜、扁柏;但此處是保安林,目的不同,樹種選擇也跟著調整。
目前東勢處採種育苗達量產規模的樹種有8種,其中7種為殼斗科,包括森氏櫟、大葉石櫟、紫背錐果櫟、狹葉高山櫟、銳葉高山櫟、阿里山三斗石櫟、長尾尖葉櫧以及阿里山榆。此外,梨山地區由於天乾地燥,常有森林火災,闊葉樹災後更新速度又優於針葉樹。
「去年武陵森林火災區域的樹種都是殼斗科、闊葉樹,燒過之後隨即萌芽,針葉樹如扁柏、肖楠,反而不易再長。」楊沛雯接著說,「這幾年測試殼斗科樹種用於梨山回收地造林,顯示都適應得不錯!」這個小小的起步,對梨山獨特的氣候、環境條件,以及菜地土壤沙漠化的回收造林地實屬不易。
對抗劣化環境 有請優質樹入住
有些人可能質疑,樹自己就會落果更新,何需人類採種育苗?楊沛雯說,等土地公種樹比較適合天然林,對於劣化的回收地,則需經營管理、規劃樹種,因此會挑選形質良好、健康的母樹,採種後回到苗圃育苗,希望種回造林地的,是長得好、健康的樹。
至於東勢處自己採種,則是專業的實踐。楊沛雯表示,以前造林樹種統一、採種很固定,因此會外包,但現在各區域有差異,所以政策是採各自區域內的,例如,這裡和南部都有青剛櫟。「但是我們自採自種,就不需要其他區域的種子。」
外包採種雖有嚴格的技術規範,也有林管處的人員監工,但畢竟無法隨時盯著,面面俱到、徹底執行;業者在商言商,量多才能獲利,常常過度採擷,對母樹造成過大傷害而死亡,不但少了一棵樹,也無法傳承優秀子代。
「但自己採會更留意這些事情。」楊沛雯說,外包還有一個風險,若這行業式微消失,技術也跟著消失。「現在已經出現這種情形,工人越來越難找。」自己採可以確保種原,對母樹的選擇更仔細、也會保護母樹。
母樹是從天然林選出最好的,採種會不會影響更新速度?楊沛雯:「有些樹在鬱閉環境,原本就更新不易,必須靠風吹、鳥類傳播出去,採種也是傳播的一種方式,反而能將種原傳遞更多更遠。」
至於擔心採完似乎是過慮了,樹雖會吸引很多生物或風、水幫忙傳播種子,但每種方法都有其限制。果實集中在樹冠層,很多樹稍是人到達不了之處。
採種時間也隨著不同樹種有些差異,基本上,殼斗科都在9~11月,高山櫟比較早,從中秋節過後到,其他如森氏櫟,則從10月開始,陸陸續續到11月底左右。不過同樣的樹種,又有區域上的差異,如森氏櫟,花蓮從9月就開始,10月就成熟快掉了。梨山就可以採到11月中。榆科的阿里山榆,則是4月採種。
採完之後,馬上送到種子庫篩選,一顆一顆處理,然後是沉積期,到隔天春天才播種、種植,再送到造林地,由老天鍛鍊成林。梨山回收造林地裡的每一棵樹木,就是經過一群林業人發揮專業努力嘗試的結果。期待從母樹上採集小小一顆種子,藉由優質的基因,對抗惡劣的條件,緊抓住土地,為我們人類提供水土保持的服務。(系列報導,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