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每年3月開始又進入鳥類育雛期,鳥爸媽們為了傳宗接代,忙碌不已;令人意外的是,台北市野鳥學會野鳥救傷中心也隨之連動。根據救傷中心調查,照護的野鳥中,60%以上為民眾撿拾而來的幼雛鳥,不但造成志工人力負擔過重,也可能干擾鳥類生態。台北鳥會提醒民眾,看見幼鳥多觀察,不要急著撿拾,讓親鳥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寶貝。
救傷野鳥多 尤以幼鳥為大宗
台北鳥會表示,由於民眾對於野鳥保育意識逐漸抬頭,近年來傷病鳥撿拾數量呈倍數成長,野鳥救傷照護累積21年經驗的野鳥救傷中心統計,自1992年起至今已累積達173,000隻傷鳥,2011年開始傷病鳥更是每年突破2,000隻,2013年度更高達2,475隻傷病野鳥,60%以上為是幼雛鳥,對於有限的志工人力負擔相當重。
其中,尤以每年3月至9月期間鳥類育雛期,民眾撿拾的雛鳥、幼鳥居多。過去民眾送來幼鳥,工作人員都會記錄時間地點,判斷大多數都是學飛的幼鳥或甫離巢的雛鳥,原可留在原處;還有一部分則因先天不良遭親鳥淘汰。為尊重自然生態系統,台北鳥會呼籲民眾「請不要隨手撿幼雛鳥」。
母鳥照顧 優於「代理褓母」
一般民眾擔心,若不伸出援手,可能造成幼鳥死亡。台北鳥會教育推廣專員呂佳璣表示,這些幼鳥原本有機會讓親鳥尋回,在親鳥的照顧下,適應野外生活;志工照顧雖然能存活,卻須花加倍的心力,讓牠們逐步適應野外生活,透過野外的夥伴學習覓食等技巧,慢慢脫離人類的照顧。
相較之下,在親鳥照顧下,這些生存技能更容易習得。「母鳥的照顧絕對更適合!」志工的角色有如代理褓姆,遠遠比不上親鳥的照顧與教導。
而先天不良的幼鳥,即使能夠長大,狀況也不盡理想。台北鳥會野鳥救傷專員賴明珠即表示「多數民眾都忘了大自然的食物鏈法則,隨意撿拾幼雛鳥行為,可能會干擾鳥類生態」
伸出援手前,請先觀察
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呼籲民眾,遇到幼雛鳥落地,先觀察精神狀態是否良好,再抬頭確認親鳥或鳥巢是否在鄰旁,如幼雛鳥精神好且親鳥或鳥巢在附近,建議民眾應協助送回巢中,或放在附近安全的樹枝上等候親鳥引導帶回。
若遇鳥巢被破壞、親鳥死亡、幼雛鳥精神不振、親鳥未將樹枝上的幼雛鳥帶回等狀況,民眾可逕自送至鄰近的野鳥救傷單位。若民眾無法判別,這些呂佳璣建議,至少可協助將幼鳥放在高處,減少干擾與傷害。
自我教育 了解野鳥生態
台北鳥學表示,野鳥救傷的理念是不要干預自然生態,而野鳥屬於大自然生態系中食物鏈的一環,應尊重食物鏈的循環,勿破壞生態自有的機制;若要幫助野鳥,也要以幫助牠回到大自然為宗旨。
台北市野鳥學會並製作「請不要隨手撿雛鳥」宣傳DM,民眾可於台北鳥會復興南路辦公室、關渡自然公園、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等地免費索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