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台東訊,廖靜蕙報導
經過3個多月封路淨山,嘉明湖國家步道即將於4月1日重新開放,多項措施同步上路,台東林區管理處副處長劉瓊蓮接受專訪時表示,包括營地規劃、總量管制、使用者付費、架構緊急醫療網以及部落回饋等,多項管理措施同時啟動,目的是保護布農族傳統領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以及天使最美麗的淚珠,讓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交棒給下世代。
別以為只要申請甲種入山證,就可以進入嘉明湖!登山證是考慮有無國家安全疑慮,若不危及國家安全,警政署都會發入山證;但是,進入嘉明湖,除了須申請甲種入山證和良好的體能,4月1日起,遊客還須申請到床位,並且繳交住宿費。
為了維護嘉明湖國家重要資產,台東林區管理處也將於向陽遊客中心登山口設立管制站,檢查遊客文件,並且核對證件,確認無誤才會放行。
總量管制:分攤壓力、增加總量
過去嘉明湖一年遊憩人次約9000~12000人之間,因集中效應,使得每逢假日就出現滿山人潮的情況,上千人就在環境敏感區活動、露營,管理上極其不易,對環境更是難以承受的負擔。
台東林管處採取以現有設施總量管制,依據向陽山屋以及嘉明湖避難山屋現有140個床位,以及向陽山屋附近規劃36個露營區床位,每天開放176個登山客在嘉明湖國家步道內活動;平日每床300元,周末及國定假日前一晚400元。
如此一來,除了分散集中效應產生的壓力,另一方面增加遊客總數,對於揹工、嚮導而言,工作更有保障。
「如果平均每天遊客量140~176人,扣除每年一個月封山,年遊客量可容納46,900~58,960次,比以前增加3倍,而且平均分攤,也能讓揹工每天都有工作。」劉瓊蓮說,嘉明湖之美,絕對值得民眾身心做好準備,利用周間休假前來。
到嘉明湖適合從容的態度,而非趕路的心態,尤其是從平地,貿然間陡升到海拔2000~3000公尺,容易誤判身體狀況,錯失高山症徵兆。林管處建議至少安排3天2夜的行程,而申請2夜住宿,若逢假日申請人數超過床位,進入電腦抽籤機會也比較大。
啟動共管機制 使用者付費
劉瓊蓮指出,這幾年國家花了接近2億元的國民稅捐,整修步道、建造山屋;嘉明湖是屬於2300萬人共有的自然資產,但並非每個人都可享用這項資源,因此管理維護成本,回歸使用者付費的概念。
即使是利用步道工作營利的揹工,也需付費,而這些成本應攤提到收費中,由遊客支應,而非由國家給予優惠。
「讓揹工獲得舒適的床位,而不是隨便找個地方紮營,如此才能提供優質服務。」劉瓊蓮說,未來即使是林務局或公部門同仁,公務住宿同樣需申請、付費,不會優惠。
此次,林管處與海端鄉公所合作建立共管機制,由鄉公所組織部落中的揹工與廚工,設置委員專辦此項業務,林管處居中當橋樑,遊客可透過林管處轉介到鄉公所委員,提供嚮導、揹工服務,將旅遊花費回饋給在地部落。
海端鄉長余忠義表示,過去遊客到嘉明湖遊憩有些弊病,包括聘僱的揹工、嚮導都是外地人,限縮本地居民的工作機會。既然此地位於海端鄉、又是布農傳統領域,公所即透過民代舉辦公聽會,與林管處協商,發展共管機制。未來包括步道園區內的垃圾清理,都由鄉公所、部落共同維護。
另外,希望能改善過去遊客過多,住宿造成的混亂現象;他認為遠離都市這麼遠的地方,提供方便的設施,收費還算合理;對於未能取得住宿證的旅客,不會提供相關的服務。
尊重野生物 湖畔嚴禁露營
位於高海拔的嘉明湖,必須預防高山症發生。登山老手即指出,在嘉明湖畔紮營,無論從人或野生動物的立場思考,都不是明智選擇。一旦發生高山症,不二法門就是往下走;但若於湖畔露宿、發生高山症,必須往上走1公里路,才能下降,救援不易。
此處也是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是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末梢神經,具有豐富的生物相。尤其是水鹿、山羌和獼猴最常見,台灣黑熊、黃喉貂、黃鼠狼也偶爾出現山屋周遭。湖畔過夜的遊客,使用湖水洗滌,廢棄物、廢水流入湖中,破壞了野生動物原可利用的清淨湖水,有違劃設重要棲息環境的本意。
劉瓊蓮表示,未來山友進入向陽遊客中心時,會提供血氧溶度測試,以及7分鐘高山症預防短片;而湖畔更嚴禁露營。
「海端鄉民的願望是保護嘉明湖以及中央山脈的自然環境,盡量不打擾周邊的野生物。」余忠義說,看到環境不當利用,心裡很痛;因此即使是部落族人在「嘉明湖附近曬帳篷」,遭警察取締,也能接受。
去(2014)年10月,曾發生台灣黑熊死於向陽山屋附近,研究人員也從山友口中得知,有些黑熊會靠近山屋取得人類廚餘。「甜食對台灣黑熊是致命的吸引力」劉瓊蓮引述黑熊研究專家黃美秀的意見,了解黑熊習性,才能避開衝突。
當野生動物依賴人類食物,將改變其習性,而這種結果並非保育目的。遊客不經意的行為,可能就改變黑熊覓食習性。他說,遊客來到野生動物棲地,應尊重其習性,學習尊重態度。在山屋裡,無論還沒煮的食物或廚餘,都應妥善保管,避免誘使台灣黑熊或其他野生動物靠近。
「野生物保育十分重要,這樣遊客才願意來嘉明湖、中央山脈,帶來經濟效益。」余忠義說,自然資源是部落資產,基於永續發展,必須共同守護。
林管處提醒民眾,進入野生動物棲地,應尊重其生活習性,減少干預、干擾,食物應放入置物櫃,減少廚餘,或將廚餘妥善處理,放入專用垃圾桶。養成良好登山行為,實踐無痕山林,就是為生物多樣性盡心。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