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救農地應回歸農業政策 宜蘭辦草根論壇

2015年4月28日宜蘭訊,廖靜蕙報導
宜蘭農舍議題竄燒,依據宜蘭縣政府資料,縣內7616棟農舍,影響12%優良農地流失。當私人利益遇上公共利益,停損點設在哪裡才能平衡?
由宜蘭縣議員薛呈懿主辦的首場「草根論壇」,即以農地政策揭開序幕,近40位民眾參與,面對「虛幻的農地價格」以及「低賤的農作價格」,什麼方法可以讓農民安心耕作,中央農業政策修、制定成了不可逃避的任務。
農舍入侵蘭陽平原。圖片來源:湯譜生

小農心聲:環境成本由農業埋單?

宜蘭的好山好水,令人垂涎,雪隧通車克服了北宜交通,也成了田園夢的天堂。2月10日宜蘭縣政府一紙公告,暫停兩個月核發農民資格、農舍建造執照及農業設施容許使用證明,以此暫緩農舍造成農地流失的問題,此舉撼動了熱絡的農舍買賣市場,農地以及農舍問題得以赤裸地呈現在社會大眾之前以供檢視;4月9日宜蘭縣政府提出「農舍申請人資格及農舍建築審查辦法」,增加具體條件杜絕假農舍問題;只是即使有相關的罰則,一經水泥填土,往往是不可回復的逆境。
「為什麼灌溉水源乾淨與否是小農需要舉證的責任,而不是排放廢污水的家戶、工廠須舉證的責任?」在員山從事友善土地、不用化肥農業的謝佳玲有感而發分享務農心情,當亞洲幾個國家學習台灣農業都選擇到宜蘭取經,顯示了宜蘭農業具有前瞻性,農地是最該守護的,而非以水泥蓋農舍任其流失,並影響實際務農者。
宜蘭逐漸消失的農田地景。
深溝資深農民陳榮昌見證農地變遷,引言時提到,家族在深溝世居5代,他的母親在蘭陽溪溪畔開墾種植番薯、甘蔗等,慢慢整地成為田地。日治時期之後整理好溪畔田地才開始穩定栽種稻米。以往下雨時雨會流到田裡就不能耕種了,後來有水利設施才能好好耕種。這些都是透過前人努力累積而成,絕非一人之力。
對於前人辛苦拓墾、可供生產的農地,宜蘭農田水利會會長許南山認為,政府應以信託基金,協助無法耕種的農人,得到信託的好處,或是租給他人耕地有錢可領,不但保留農地,也不須政府「補助」。
他說,政府不對地管理,只管理人才會產生這些嚴重的問題,必須對地管理才有助於農業發展。農田水利會的權限是要管理溝渠的水質問題,有責任卻沒有權力,只能報到縣府環保局緝查,建議水利會改為公務單位。另外,一旦農地經環保署宣告為整治場址,水利會需負擔一半的除污整治費用。堅持下個月要農業區水質全面檢驗,灌溉溝停止搭排。

好山好水,種屋卡值錢?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不過有民眾認為灌排分離是將農業當作工廠對待,若是為了蓋房子而把灌排分離是本末倒置。
宜蘭縣農業處處長楊文全則分享從規劃者到農業實踐,一直到擔任農業處長的心聲,他說,若不能讓農業價值回到主流社會,農地問題是無法解決的;他主張農保為唯一條件,並且著眼於9/10農地運用,「農舍與農地經營是不可分離,農舍興建是特許的權利,若沒有9/10的耕種行為,就沒有興建農舍的特許。」由縣府審查小組實質審查。
民眾關心農舍興建後是否落實稽查,也有民眾質疑罰款太輕,楊文全表示,執行能力受到農委會和監察院監督。對於違法者會給予3個月限期改善,若無改善將再裁罰。現在會用違規坪數大小評估裁罰金額。若是罰鍰真的太低可能要施壓農委會修法。
種田辛苦、價格太低,農民紛紛出走、農業世代斷裂,再加上「虛幻」的農地高價,構築假農舍的面貌,而農舍在農地上覆蓋水泥,使得原本如海綿般可吸收下滲水資源的土地,失去功能,一遇大水溢流,更增加公共成本。難怪民眾要問:農發條例不修改,到底有沒有可能從制度上處理農地、污染問題?
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面對糧食危機,農地是重要關鍵,留得農地就有未來。不賣農地唯一選擇就是農業政策要做好。
雖然7年前總統李登輝曾召集《農業基本法》、3年前前行政院長游錫堃召開《有機農業促進條例》兩項法令草擬,但到了立法院都沒有下文。另一方面,《農業發展條例》絕大部分都與農地使用有關,卻無法保證農村、農業與農地農用;人民不關心這些法案,立法委員就沒有壓力;他邀請大家討論農業,讓農業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

薛呈懿:政策應廣羅民意 民意需凝聚共識

宜蘭縣議員薛呈懿。由縣議員薛呈懿舉辦的草根論壇,不但是實踐競選承諾,也是實踐以民為主體的社會發展之起步。
「公民社會應該有更多『知情討論』的對話空間,除了表述自己的意見,並能聽聽別人的想法。」宜蘭一向視為民主以及環保聖地,早已養成對公共事務的關心,面對宜蘭紛紛擾擾的公共議題,薛呈懿認為除了代議政治,更需審議式民主討論,讓公民參與對話,並將意見納入公共政策,這也是他問政以及政策制定的基礎。
薛呈懿說,身為民意代表,有必須捍衛的核心價值,並且透過廣泛的收集民意、凝聚共識,將之落實在政策上。目前已就宜蘭人關切的議題,如農舍、交通、觀光、北宜直鐵以及海岸保護等,規劃草根論壇提供深刻討論的場域,並擇其中一項議題舉辦審議式民主工作坊,由此逐步解決宜蘭面對的困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