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日南投訊,廖靜蕙報導
春天,鳥兒們忙著築巢、繁殖、育雛。在山裡的台灣繁殖鳥類,勤勞的啣著各式巢材尋覓合適的場所,興建育兒房。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則為專門利用樹洞或岩石縫隙築巢的雀鳥,準備各式鳥巢箱,每年約有20多巢、數十隻雛鳥,出生在這些人類精心準備的巢箱中。
森林遊樂區缺老樹 巢箱代替樹洞為家
昨天還在育雛的青背山雀,隨著幼鳥飛走,如今已鳥去巢空,巢箱再度完成階段性任務。
1990年代奧萬大成立森林遊樂區前,為了復育山雀科鳥類,在樹上掛上鳥巢箱。然而一開始的十多年,卻未能建立正式的監測資料。921大地震震動山林,在修復與山林關係之際,鳥類研究者姚正得也在尋覓鳥類監測地點,透過與南投林區管理處合作,接手鳥巢箱監測計畫,以制式的標準方法收集資料,2002年至今累積15年,是目前國內鳥類繁殖參數監測累積最久的一項資料。
奧萬大森林中的鳥巢箱,每年約30隻雛鳥從這裡離巢。攝影:廖靜蕙
為何在大自然中,還要為鳥兒準備人工的巢箱?特生中心高海拔試驗站主任姚正得解釋,當初是林務局考察西方國家在溫帶地區做法,鳥類一般而言都會使用天然的樹洞,但是次生或人工林環境,缺乏老熟的樹,樹洞也跟著較少,所以鳥巢箱成為經營管理的措施。
「就算沒有人工巢箱,奧萬大的山鳥依然可以找到繁殖的樹洞,只是族群數量可能不及目前這麼多。」不但姚正得這麼說,長期關注此地的人也說,目前的鳥況比起15年前更容易觀察的到。
監測鳥兒繁殖15年 作業流程標準化
人工巢箱同時也是一個工具,提供收集鳥類繁殖的監測資料。姚正得一開始便以標準化作業流程,讓操作流程一致化,任何研究人員都可依照程序操作,取得客觀的資料。
趕在繁殖季之前,研究人員已先檢查過鳥巢箱,有些巢箱住的不是山鳥,而是螞蟻、松鼠或蝙蝠,只得請牠們搬家。3~8月繁殖季期間,研究人員每周都會來檢查鳥巢箱的狀態。監測過程最辛苦的莫非扛著梯子一個一個檢查鳥巢箱,看看有或沒有鳥類育雛,2~8月間,每周一次的定期監測,才能得知牠們產卵、孵化、離巢的時間與過程,即使是失敗了,仍需記錄下來。
「我們的標準化作業就是,每次繁殖育雛完,我們就把巢裡清空,還給他一個空的乾淨的巢,很多鳥為了避免寄生蟲,如果去年的寄生蟲留到隔年,都會非常飢餓,大量吸幼鳥及幼鳥的血,啃羽毛,造成生存上的負擔,以青背山雀而言,都會避免使用舊巢。」所以我們一直以來的操作程序是,即使是育雛期,只要育雛結束,幼鳥一離巢,我們就清空,還給牠們乾淨的空巢。
所以一個鳥巢箱,一年不只使用一次,一年以內這個巢箱有可能用兩次;同一對鳥可能利用不同巢箱繁殖二到三次。
每次觀測雖造成約五分鐘的干擾,但親鳥似乎不太在意,有遇到在附近觀察,研究人員離開後很快回巢;或在巢中孵蛋、不為所動的親鳥。
繁殖季過後,研究人員不再觀察鳥巢箱,因此無法得知鳥巢繁殖季後,巢箱的樣態,其他動物可能會使用。研究人員從隔年繁殖季前的清理仍可得知:松鼠、囓齒類、蝙蝠、蜜蜂、蛇,都曾以此為家。
「鳥巢箱對野生動物有如庇護所、良好的居住環境;只是目前監測以鳥為主角,不得不將其他物種使用的狀況排除。」姚正得說,鳥巢箱架設的樹種及高度不是問題,巢箱開口大小才是關鍵。有些洞口大,吸引了貓頭鷹來投宿;另一邊卻住著茶腹鳾,這讓研究人員很苦惱,該不該讓貓頭鷹知難而退?
茶腹鳾勤勞、黃山雀高調 巢箱讓人更瞭解鳥
相較去年同期,青背山雀和棕面鶯都延遲築巢時間,和3月超低溫有關,但茶腹鳾就未受到影響。
一隻茶腹鳾,啣土回巢補巢,即使幼鳥就要離巢了,親鳥仍然勤勞補洞口。不久另一隻親鳥帶來食物到洞口餵食小鳥,健康的森林提供了充裕食物,讓親鳥快速補充食物。接著另一隻飛入巢內,不久啣著幼鳥的食繭飛出來。短短幾分鐘,就可觀察到鳥巢箱的動靜,奧萬大之春非常熱鬧。「目前是育雛後期,雛鳥食量比較大,親鳥顯得十分忙碌。」姚正得說。
研究團隊以一年時間測試發現,「每種鳥的習性都不同,雖然是人工的巢箱,鳥類仍會依需求啣巢材修飾。」例如茶腹鳾就叼黏土,洞口內外補不停,直到舒適為止。
這幾年觀察下來,黃山雀處境令人同情。研究人員監測,每年都有兩三巢,十幾年累積下來,約有20多巢,但成功育雛不到五窩。他們觀察到的原因有:雛鳥很小時,親鳥給很大的食物,變成無效餵食;親鳥覺得小鳥吃夠了,但小鳥根本沒吃飽;而成鳥「高調」發出很大的叫聲,相對也吸引天敵前來。這些原因是雛鳥無法順利長大的致命傷。
而雖然黃山雀的育雛能力非常弱,但其競爭性最強,故能維持一定族群量,附近都可見黃山雀築巢。
除了黃山雀、青背山雀之外,赤腹山雀也是常見的山雀科鳥類,20幾年來,只用過一次巢箱,是最神秘的一種;棕面鶯和青背山雀使用機率較高,一年約20幾窩。一般而言,巢箱遠多於他們需求的數量,也有一些裝了之後從未使用過,但寧可備而不用,並不需拆掉。
只是,鳥巢箱不但鳥會使用,也可能吸引天敵前來,成了生態陷阱,使得育雛的成功率變低。「你讓他來了,是必死無疑,對他而言並非好事。」遇到這種情形,這個巢箱只得放棄、拆除。
那麼,鳥類有能力評估地點是否安全嗎?姚正得認為,應該是經驗法則,遇到一次劫難,就不會再來;若今年成功,隔年也配對成功,會有較高的機率再選同一個巢箱。
盼監測資料延續累積 成觀察氣候變遷依據
根據2005~2010年間《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繁殖鳥類之長期監測與天敵類型調查》,包括青背山雀、棕面鶯、茶腹鳾以及黃山雀這四種鳥都會使用鳥巢箱繁殖,繁殖期間主要的天敵是蛇類,如錦蛇與臭青公,以及十幾種潛在天敵;無脊椎動物則以螞蟻與寄生性的蠅類是可能會造成鳥類繁殖失敗的原因。這也說明何以巢箱的蓋子都用繩子綁起來——因為猴子會去掀開,吃好吃的鳥蛋!
台灣設置鳥巢箱的區域不只有奧萬大,鳥巢箱設置的成敗與設定目標及管理有關,姚正得說,若沒有定期巡巢箱,離巢馬上清理,多數鳥類就不會使用;光是設巢箱而無其他的作為,形同虛設。
監測就是不斷累積資料,但台灣各部會的委辦計畫,以及由科技部主導的研究計畫,往往因「過了兩三年還是相同題目代表沒有成效」的思維主導,無法讓正規監測計畫累積厚度。
而對於這15年來的繁殖參數監測資料,姚正得卻認為「還不夠久」。他希望自己退休前,能交出30年的累積資料,成為觀察氣候變遷影響時的重要依據;而他建立的標準化作業流程能讓奧萬大監測計畫持續不輟,放諸四海皆獲肯定。
【相關文章】
【科技大觀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