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靜蕙
2009年一開始,「牛轉乾坤」之聲不絕於耳,好像牛能帶來莫大的運氣似的。想想人類對於牛的依賴程度有多高,一頭牛可以耕田、搬運、生產牛乳;死後將它解體,製作成各式牛排、肉塊、碎肉,端上我們的餐桌;骨頭可以熬湯、磨成粉添加於動物飼料中;牛皮還能用來製作成民生用品。看看你身上有哪些地方正披戴著牛製品?全身都「有用」的牛,如果能改變運氣,應該第一個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吧?
牛的身後事
人類對於牛隻的依賴成如此之高,因此照顧牛隻上,原應更謹慎。但隨著密集的飼養環境以及低成本的飼料,使得牛隻生活在骯髒的環境,備受疾病感染威脅。為了人類各項需要,牛隻被侷限在人類的農場,密集飼養為產生肉、蛋、奶、毛皮或勞役目的的動物,牠們被稱為農場動物或經濟動物以區隔身分。牠們有五官大腦、知覺複雜而能思考,卻每天成群地面對被屠殺的恐懼及疼痛。
當一頭牛被殺之後,首先便是包裝成牛排、肉塊;切剩的肉渣蒐集起來,加上脂肪,混合做成碎牛肉,進入食物配銷系統。牛皮在割除後,被賣給皮革鞣製公司,用來製作牛皮沙發、棒球手套、牛皮鑰匙包、玩具、書包、公事包、牛皮筆袋、皮鞋、皮箱、皮帶、錶帶、坐墊、裝潢材料、衣物、足球等產品,是價值最高的副產品。而從肉類處理加工廠出來的東西,包括了內臟(如腸子、不可食用的器官)、頭、骨、血及其他廢棄物等,全部都進入油脂提煉廠。油脂提煉廠把這些本來沒人要的廢物變成有用且有利可圖的商品,如肥皂、黏著劑、人造象牙、明膠、鞋油、釦子、香水,以及小提琴的琴弦。
牛脂可以用於動物飼料和肥皂,製成甘油和各種脂肪酸,如油酸、硬脂酸、亞麻油酸等。而這些副產品又可以用來製作化粧品、乳脂、洗髮精、牙膏、蠟燭、蠟筆、橡皮輪胎、油漆、膠水、藥物、藥錠膠囊、溶劑、紡織品及爆裂物等,幾乎無所不包。素食者希望避開動物產品,殊不知市場裡成列著各種隱含動物副產品成分的商品。肉骨粉和血粉價格低廉、蛋白質含量高,是至今最具商業價值的副產品,幾乎全部賣給家畜和家禽飼養業者、寵物食品製造商,做為調配飼料之用;有些則當做肥料。
畜牧業與人道、環境之關係
極度講究利潤的畜牧業已不再像以往般把動物放牧在人類耕作不到的區域,也不能靠廚餘來飼養,而是在可直接供養人類的耕地上種植牧草或飼料作物,進入家畜口中,轉換成肉類再進入人體。這些使用人類糧食餵養出來的動物產品,價格非常低廉,而使得投入的數倍飼料作物必須更低廉,這背後代表著農藥及化肥的大量使用。而這些耕地種出的作物,原有可能餵養全球近三分之一的飢餓、貧窮人口,少吃一口肉,或許比「飢餓三十」幫助飢餓人口更有效。
另外,在自然資源的分配上,密集式畜牧業的存在意味著石化燃料的消耗,從種植牧草或作物的耕耘、收割機、包裝機、輸出牧草、作物的航運貨輪、配送至各牧場的飼料運輸車,宰殺牛隻、加工飼料或動物產品、處理廢棄物的工廠與機具,乃至冷凍冷藏設備與車輛,都需要柴油與電力為能源,並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而產生一頭肉牛花費的淡水,足以浮起一艘驅逐艦。畜牧業產生的排泄物、使用抗生素抗菌劑、荷爾蒙、皮革廠製造的化學物、飼料用作物噴灑的大量農藥,持續汙染淡水。此外,淡水還被浪費於清洗與畜產或加工食品有關的設施,而屠宰場也是耗水大宗。
狂牛症外一章
人類對於牛隻的照顧欠佳時,便產生令人聞之色變的狂牛症,食物鏈關係大致如下:倒地病牛(可能已感染牛海綿狀腦病變)→提煉成肉骨粉→餵豬和雞→提煉成肉骨粉→餵牛→人類消費。也可能是這樣:倒地病牛(可能已感染牛海綿狀腦病變)→提煉成肉骨粉→餵豬和雞→人類消費。
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簡稱BSE),俗稱狂牛症(mad cow disease),最早於1986年在英國爆發,也造成人類死亡;後來傳染到歐洲大陸,迫使相關國家屠殺了數以百萬計的牛隻,歐洲畜牧業幾乎為之摧毀。牛早期是吃草的,而西歐的一些國家如英國為了降低飼養成本,一些摻雜抗生素、激素、化肥、殺蟲劑的蛋白質添加劑加入飼料中。西歐普遍將肉和骨頭的混合物(肉骨粉)加入飼料,而這當中包括一些死於羊搔症(scrapie)的羊隻作成的,而羊搔症即為羊隻的BSE。
延伸閱讀:
- 《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9572944096,霍華‧李曼/著,綠林/譯,柿子文化出版
- 《吞噬大腦的食物》9861340416,莫瑞‧華德曼、瑪裘莉‧蘭姆/著,杜默/譯,先覺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