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報告中指出,莫拉克颱風是個具備多種特性、十分獨特的颱風,首先,莫拉克颱風前後都是乾旱的其後,不利於大範圍對流發展;其次,長延時的持續性降雨,莫拉克颱風影響期間(8月6-10日)5天累積總降雨量最高紀錄發生於嘉義縣阿里山站,高達3059.5毫米較其他颱風大且分布範圍廣。第三,接近台灣後,環境駛流變弱,移動速度緩慢,影響時間變長。第四,颱風中心雖然移經台灣北部,主要降雨卻發生在台灣南部,形成不對稱的颱風結構。而西南季風與颱風的共伴結構,形成三颱(柯尼、莫拉克、艾陶)共存的現象,不斷累積中尺度強降雨帶。
報告也指出,豪大雨雨量預報仍是現階段天氣預報作業難度最高的項目,而「資料缺乏」是影響颱風研究的障礙之一,難於短期間改善,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認為民眾對於天災要有風險的概念。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丁宜強則表示未來將加強風險管理、防災能力提昇,從地方防災做起並強化資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