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中國浙江省溫州市環境科學學會為瞭解台灣環境治理議題,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規劃下,近日來台進行為期8天的參訪,昨(1)日上午在洪健全文教基金會舉辦「兩岸水資源環境整治與保護座談會」,結合公部門、學者、與在地NGO組織的觀點,針對台灣在水資源環境整治與保護的心得進行分享,瞭解兩岸在水資源管理上的努力及成果。
有鑒於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下,河川面臨極大的危機,水資源面臨家庭及事業廢水污染、工業與民生用水競爭,許多關心公眾利益受損的非政府團體因應而生,並積極參與兩岸永續發展交流計畫,吸收台灣河川守護經驗。而台灣,則有「人向天要水、工業向農業爭水、財團與民眾搶水」三大搶水戰爭警訊,八八水災後,水資源問題更顯刻不容緩。
面對嚴苛的水資源條件,水庫議題也浮上檯面。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簡昭群即分享石門水庫治理經驗,他指出,老水庫整治是台灣面臨的挑戰。
台灣大學土木系水利組教授李鴻源表示曾多次走訪大陸,認為大陸和台灣面對的環境議題有部分相似之處,而面對劇烈的氣候表現。
台灣因地形陡峭,一滴雨水落到河川,再到海裡的時間,往往非常短暫。因此,雖然多雨,仍然缺水。他說「台灣是多雨的缺水地方」。他也提台灣民眾分配到的水比大陸人還少,水價卻是全世界最低,比大陸還低,他覺得非常丟臉。「用水沒有道德勸說,只有法律規定。」台灣人浪費水太嚴重了。
他以擔任台北縣副縣長時整治淡水河的經驗為例,強調「流域整體治理」與「對話」的機制,並提倡「夥伴政府」。為了淡水河的整治,他舉辦了多場公聽會,親自與當地民眾對話。而河川整治,不僅是一條河的改變,甚至改變了整個鄉鎮市。光是提到整治計畫,河岸的地價就上漲了!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張錫塒以民間自發性河川巡守的角度,分享公民參與的看法。他自嘲的說,他是「基隆河上最令政府頭痛的隊長」。本身原為電子業的業務員,卻依然能於工作之餘,組織其他5位常態性志工,成立河川巡守隊,定期巡守、守護河川。河川志工起初動念是基於對公眾事務的熱情,之後透過社區大學的河川知識、技術養成,從志工行動參與,到熟悉議題表達見解,過程中還須不斷地維持聯繫。
張錫塒也分享河川志工實務經驗,他強調志工是實踐公民的責任,並且要與政府部門合作,才能取締違法者、解決問題。
座談會討論時,來自溫州的朱先生提問時說,台灣和溫州有相似之處,包括時間、空間分佈不均勻,水資源重複利用率不高,溫州還存在水多、水少、水渾(水土保持不力含砂量高)、水髒等問題。
李鴻源表示,台灣水污染指數,中下游屬於中度到嚴重污染的程度。經過十多年來的治理,淡水河幾乎沒有嚴重污染的河段了,僅剩靠近城市的一小段屬於中度污染。二十多年來做了很多下水道接管、節流措施。其次,台北縣強力取締砂石場,污染的工廠關廠或遷走。而來不及接管的地方,就採用人工溼地等生態工法,錢花的少,效果佳。過去迷思於大系統,廢水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海放,每天120萬噸水放流。這是錯誤的,其實這些都是水資源。
現在不鼓勵大系統,鼓勵小系統,由鄉鎮市自行處理,每天約處理1、2萬噸水,無論留在地方成為景觀用水或放掉都好。而任何水,都應資源化。新加坡的廢水可以回收三次,台灣卻無法做到,因為有心理障礙。因此,李鴻源認為應從政府政策到民眾心理障礙著手改變。
河川「黑臭」在溫州市是個惱人的問題,溫州環境科學學會代表即針對這個問題提問,特別是李鴻源以有限的預算即能完成河川整治。李鴻源表示「黑臭」主要來自家庭污水,沒有有毒化學物的問題,可與附近現有的污水處理廠結合,協助其升級,一併家庭污水處理。之後,這些清潔過後的水,可利用為景觀用水,成為運河等。過程則需與民眾對話,細膩到談到生活習慣改變、商業行為改變,讓一條河川帶動美麗的城市,並成為全民運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