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翠鳥成家方案 五溝水濕地學校再接再厲

2014年8月5日屏東訊,廖靜蕙報導
以翠鳥為標誌的五溝濕地學校,誓言重現五溝原始風味,還給翠鳥生存空間。經過一年的努力,河川水態復原中。

回到過去

2011年,「新赤農場永久屋基地聯外排水改善工程」挖土機等重機具,就在五溝水上開挖,改變了當地面貌,工程已完成,傷害卻難以短時間復原。要回復到工程未破壞前的模樣,守護五溝工作站站長劉晉坤評估,以樹木成長到過去遮蔽率所需的時間,約需20年
施工前(圖片來源:守護五溝工作站)
施工後(圖片來源:守護五溝工作站)
施工前。(圖片來源:守護五溝工作站)
施工後。(圖片來源:守護五溝工作站)
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孫建平指出,自然擾動,如大雨、風災,大約幾年就能恢復平衡;小擾動或許可快速恢復,但大型機具,例如挖土機的擾動、水泥工程,則重創水生動物的棲息環境,要恢復需要好幾年時間;若工程持續、頻繁的擾動,讓水生動物找不到棲息地,甚至可能因此消失。
若能維持3~5年不擾動,有機會恢復,但這幾年不斷有工程擾動,恐怕更難復原。

相約五溝

2013年工作站申請營建署重要濕地計畫,獲得3年計畫補助,成立五溝濕地學校,逐步達成具體目標。工作站認為當地有三項濕地的環境課題,首先為濕地知識與論述不足,居民凝聚共識不易;其次,缺乏長期志工培訓,最後,棲地劣化與外來種入侵。
對策包括辦理類似蚊子電影院這類吸引人、易於接受的軟性活動,讓居民藉由實際參與,落實明智利用自然環境,實踐濕地生態美學。此外,透過網路平台招募鄰近大專院校或有興趣者共同加入志工行列,並設立棲地復育之短中長期目標。
溼地學校3年計畫。(圖片來源:守護五溝工作站)
因此,第一年的計畫目標,包括組織認識濕地讀書會、訓練志工建立巡守隊、棲地復育以屏東石龍尾為目標,以及湧泉生態監測。
今年邁入第二年,目標鎖定:開放濕地資訊圖書館、訓練解說導覽員,棲地復育以鰕虎為目標,並持續湧泉生態監測。

鳳頭蒼鷹遠去

以前兩岸有很多樹木,檳榔、椰子等野生本來種樹木、竹叢,鳥類、爬蟲類、白鼻心都可以棲息在樹上。鳳頭蒼鷹原本會來此處築巢,但自從河圳開挖,去年鳳頭蒼鷹巢築到一半就離開了;以往3到4年間都到此處築巢的痕跡,通常6月就開始出現築巢、準備交配,但今年未見蹤跡。
缺少遮蔽下,水圳的溫度也隨之上升。劉晉坤說,以前水圳溪流遮蔽率高,水位不會增加得很快,水溫維持在24.8℃至25.8℃之間;工程完成後,遮蔭率降低,夏天中午測,水溫升高到28℃,可見工程影響。
河川原本應該有深潭、有淺灘,讓水滾動增加空氣含量,今年的魚種魚量都減少很多,連釣客也減少了。

赤軸含羞木當家

志工清理赤軸木。(圖片來源:守護五溝工作站)劉晉坤表示,護岸植栽復育,大量擾動之後,族群量一定會減少;因工程之須砍光兩岸植生,沒有遮蔭的情況下,就變得開闊,陽光全面照入,赤軸含羞木等外來入侵種長得很快。因此必須阻止工程夾帶進來的刺軸含羞木,以及設法恢復在地弱勢的原生族群,讓它們有機會競爭過外來種。
刺軸含羞木(Mimosa pigra)能形成灌木叢,多刺生長速度快,又會快速吸取水分及蒸發,影響地下水源,現已出現台灣很多水庫,造成水庫淤積及消耗水資源;而且刺軸含羞木單一林相也會降低生物多樣性。

對入侵種長期抗戰

濕地學校學員則以適度干擾外來種,讓一些山上沖積下來、自然的種子,例如屬於本土種的山黃麻,或原生的濱溪植物,有機會成長。劉晉坤說,有兩位志工固定利用假日來挖除刺軸含羞木,「哪怕是一天挖10米、20米也沒關係,多少會抑制它成長的速度。」如此一來,就有平衡的力量,降低外來長成長速度,讓本土種有機會存活下來。
此外,學員還會固定巡守、垃圾清理,今年的凝聚力更強,大概就在兩到三周一次聚集。

預知遊憩壓力

復育讓五溝水恢復原來的美麗景觀,屏東縣政府文化局也努力營造水水五溝,融合當地獨特的客家魅力,成為遊憩熱點不難想像。劉晉坤期待能帶動水圳周邊的農田以友善生態環境的方式耕種,才能保護環境。
彷如仙境。
「不能只看到景觀很美,卻又不改變農耕方式,種檳榔、灑大量的農藥,這些農藥流到河裡,會造成物種減少。」他說,若能發展有機村,例如種植中藥,環境就沒有危害的壓力;環境好,也能達到賺錢的目的。
五溝村舒適的生活環境,已成研究主題,劉晉坤指出,這種優勢必須以長遠的眼光看待,以永續為目標。最好是環境保護好,又可創造經濟效益,生活舒適。
反之,無止盡的只追求經濟利益,導入大眾觀光,增加汙水排放,垃圾;水髒了,人家也不願意來。「這就成了賣命財,做完五溝也毀了!」
工作站努力爭取五溝水劃設為國家重要濕地。劉晉坤說,這幾年雖申請國家重要濕地的畫設,但未通過審核,委員會認為劃定範圍太大,會影響過多私人土地,因此還缺一筆重新測量的經費,期待測量出來能趕上濕地實施後的審查,就有機會公告為國家重要濕地,獲得足夠的法令保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