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又到了黑面琵鷺陸續抵達台灣度冬的季節,今年初,黑面琵鷺全球普查,族群數已達到3,272隻,其中台灣為2,034隻,比去(2014)年1,659隻增加近400隻;然而,黑面琵鷺台灣度冬大本營--曾文溪口與四草濕地,數量不增反減,且有向周邊濕地擴散的現象。這現象引起學者關注。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即與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共同合作,應用「地景生態學」連結度的概念,探究黑面琵鷺分布與數量變動原因,並發現近幾年人為干擾程度增加及魚塭養殖型態改變,使得食物供應量供不應求,在此條件下,黑面琵鷺只好往外擴散覓食;而透過地景保護,恢復原來的功能與樣貌,提供黑面琵鷺良好棲地,就能保育黑面琵鷺!
這項研究成果已獲國際海洋沿岸管理學術期刊《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接受,即將刊登。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陳添水與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林幸助,以23處國家重要濕地作為分析對象,使用黑面琵鷺的度冬年數、最高數量、可利用棲地面積、地景發展強度及黑面琵鷺飛行距離等參數,計算棲地品質與連結度,發現近幾年人為干擾程度增加及魚塭養殖型態改變,可能是曾文溪口與四草濕地黑面琵鷺數量降低的原因。
陳添水表示,開發、遊憩壓力或其他對土地利用由天然轉變為人為型態之改變,是最主要的人為干擾;而原本季節性(固定曬池)淺水養殖魚塭轉變為長年性淺水與深水養殖魚塭,使得原本的棲地,食物供應量供不應求。
因此,黑琵族群逐漸向周邊濕地,如布袋鹽田、八掌溪口、鹽水溪口、北門及茄萣等濕地擴散覓食,而這些濕地黑面琵鷺停棲的最高數量都超過了100隻,已成為黑面琵鷺重要的棲地,應該特別加以保護。
若以黑面琵鷺在國家重要濕地間的連結狀況來看,可以區分為西北群:包括彰化以北至台北沿海濕地的、東北群:包括宜蘭境內濕地,以及西南群:嘉義往南至高雄沿海濕地的等3群。因為西南群的棲地間連結度最好,使得台灣西南群的黑面琵鷺數量最穩定且最多,而西北群與東北群分布所在皆因人為干擾較多,使得濕地間連結度下降,黑面琵鷺數量也比較少。
研究團隊發現,台灣西海岸中,從彰化至雲林間存在有較大的缺口,而這些地區曾有黑面琵鷺停棲紀錄。建議若能於中部地區強化濕地保護,將可改善西海岸濕地間的連結狀況,以發揮濕地保育軸與生態廊道的效果,對台灣黑面琵鷺及其他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將有正面助益。
黑面琵鷺停棲重要濕地連結狀況。圖片提供:特生中心。製表:陳添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