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打造里山夢 吉哈拉艾「哈拉米」兼顧環境、社區福利

2016年1月12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花蓮縣富里鄉美麗的吉哈拉艾,孕育了部落人生活所需,從糧食到維繫部落文化的編織所需的材料,居民們努力維繫這片土地與景觀,使用符合生態原則的農法,水梯田種出「哈拉米」,不但獲得綠色保育標章,一上市就完售!這款好成績讓宋雅各說「越種越有信心,當然要繼續下去!」
吉哈拉艾水梯田。攝影:廖靜蕙
吉哈拉艾水梯田。攝影:廖靜蕙
「哈拉米」  以台東間岩爬鰍命名
台東間爬岩鰍;攝影:吳俊德
台東間爬岩鰍;攝影:吳俊德
由宋雅各、范琇英(廣媽)以及吳清泉三位族人在水梯田種出來的米,去年底獲得慈心有機發展基金會綠色保育標章,以保育台東間爬岩鰍(Hemimyzon taitungensis)為對象,並以阿美語發音「Hala」命名為「哈拉米」。
哈拉米灌溉水源是山上的「麥飯石」湧泉,沿著百年水圳流入水梯田中,同時孕育豐富的文化和生態。宋雅各的水田選擇高雄139號品系水稻,低水溫雖使稻米成長緩慢,卻也孕育飽滿的稻穀。
第一次出品,就獲得熱烈回應,耕種過程無論是福壽螺、除草都是手工,十分細緻辛苦,但消費者的支持,讓這些辛苦轉化為信心,所得也提出一部分回饋社區,照顧社區中獨居老人及弱勢。這項回饋心意,無形中增加了吉哈拉艾的環境回復力。
去(2015)年,「吉哈拉艾文化景觀」在花蓮縣政府文化局計畫支持下,發展「環境回復力指標研究計畫」,在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研究團隊主持下,陸續於當地舉辦了11次核心工作小組會議,以里山倡議「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和海景的回復力指標工具箱」註[1],逐步建構吉哈拉艾環境評估指標。未來吉哈拉艾環境好不好,藉由定期評估就知道!
哈拉米。圖片來源:吉哈拉艾文化景觀臉書。
哈拉米。圖片來源:吉哈拉艾文化景觀臉書。
以指標研究  管理文化景觀
從去年6月至今,豐南社區的居民歷經幾次會議,逐步討論出5大類別、20個指標的適宜性討論、現況評估以及增進對策研擬,他們以這些指標為基礎,先為每項指標的現況打分數,接著陸續發展解決對策,維繫或改善回復力指標。
2012年5月,吉哈拉艾登錄為花蓮縣文化景觀之後,緊接著是一連串的動態管理。雖然《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5條第2項提及,主管機關應「進行監管保護」及「輔導文化景觀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配合辦理」的做法,但是當地大多為常民生活地景,核心地景為水稻梯田和水圳,還有原住民聚落及國有林班地,土地所有和管理權以居民私有土地為主。
研究團隊因此建議以社區本位的協同經營模式進行管理,並引入里山倡議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的回復力指標」,幫助文化景觀範圍內的權益關係人了解文化景觀環境動態。
「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的回復力指標」關心的是人類福址和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回復力之間的關聯性,並依據這些關聯性,發展可評量的指標,用以瞭解、監測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回復力的現況、威脅及進展。
里山環境回復力  靠居民自主管理
透過核心工作小組會議,不斷幫助居民瞭解自己的優點、缺點。圖片來源:李光中研究團隊
透過核心工作小組會議,不斷幫助居民瞭解自己的優點、缺點。圖片來源:李光中研究團隊
這項指標研究一開始,研究團隊和在地居民組成了「核心工作小組」,人數約5~10人,在6月8日至8月14日期間,於在地舉辦了6 次核心工作小組會議,參與了所有20 項指標的討論和評估。
其次,透過「居民大會」,說明指標架構內容,並討論核心工作小組討論的初步評估,選定適用吉哈拉艾文化景觀的指標,並評估吉哈拉艾現況、問題,鼓勵居民思考增進地景回復力的策略。每當完成每一大類指標的說明後,便邀請居民提出意見或問題。
李光中表示,若能一起將5大類別20個指標討論出來,未來就能幫忙吉哈拉艾居民更瞭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追踪進展。
「這項計畫不同於以往的規劃,主要希望做現況評估和環境監測,有點類似性向測驗,讓居民更瞭解自己和所在環境的優缺點,然後誠實面對現在,並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會更好。」李光中說,簡單的說,計畫目標是希望幫助居民了解自己和環境的優點和缺點,針對優點及缺點有沒有想法及對策?
不只保護景觀,更是照顧社區福祉
核心工作小組最後一次會議現場。攝影:廖靜蕙。
核心工作小組最後一次會議現場。攝影:廖靜蕙。
4日是核心工作小組最後一次會議,目標是完成「治理和社會公平」、「生計和福祉」這兩大項主題項下的9項指標的對策。對於每項指標可能的問題,小組成員都提出自己的經驗,彼此交流期待能激盪最佳對策。
例如,談到社區老人日托的現況,進一步談及社區老化、未婚老人的照顧問題,對策雖大到涉及國家政策,但是社區則選擇現在做得到的方案,例如結合守望相助隊的功能,或者增加新的老人服務,如居家送餐問候、長期照顧系統的架構。但是,這些服務需要費用,解決對策則連結了社區創新產業,例如哈拉米賣得不錯,但是要賣多少才足夠撐起長期照顧的經費?能不能發展社區廚房或生態旅遊等等,則又與「依賴生態資源的生計」這項指標有關。
此外,河域治理哪個方法最符合自然工法?當地居民介紹外地薑農向吉哈拉艾某農戶租田種薑,以及某農戶取得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補助之圳溝整治工程怎麼辦,居民賣地該怎麼辦?討論過程中,不斷出現居民關切的議題,顯示文化景觀、自然資源的維護,脫離不了居民生活經驗與態度。這些問題初步都有對策,但能不能成為居民的共識,則將於17日的居民大會讓大家討論。
研究團隊表示,這些指標與對策,希望能為未來經營管理工作聚焦,透過定期的檢視,讓權益關係人知道吉哈拉艾的現況、挑戰和對策。
讀者若想體會吉哈拉艾之美,豐南社區推出了「吉哈拉艾水圳二日體驗」,歡迎民眾報名參加,共享居民保育成果。
註1:「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和海景的回復力指標工具箱」包括5大類別20個指標:
A. 地景/海景多樣性和生態系保護(Landscape/seascape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protection)
1. 地景/海景多樣性(Landscape/seascape diversity)
2. 生態系保護(Ecosystem protection)
3. 地景/海景不同組成元素間的生態交互作用(Ecolog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landscape/seascape)
4. 地景/海景的復原和再生(Recovery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landscape/seascape)
B. 生物多樣性,包括農業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including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5. 在地糧食系統的多樣性(Diversity of local food system)
6. 維護和使用在地作物品種和動物品種(Maintenance and use of local crop varieties and animal breeds)
7. 共有資源永續經營(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ommon resources)
C. 知識和創新(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8. 農業和保育實務的創新(Innov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conservation practices)
9. 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傳統知識(Traditional knowledge related to biodiversity)
10. 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知識的記錄建檔(Documentation of biodiversity-associated knowledge)
11. 婦女知識(Women’s knowledge)
D. 治理和社會公平(Governance and social equity)
12. 與土地/水以及其它自然資源有關的權利(Rights in relation to land/water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13. 社區本位的地景/海景治理(Community-based landscape/seascape governance)
14. 地景/海景協同經營有關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in the form of cooperation across the landscape/seascape)
15. 社會公平,包括性別平等(Social equity, including gender equity)
E. 生計和福祉(Livelihoods and well-being)
16. 社會-經濟基礎建設(Socio-economic infrastructure)
17. 人類和環境的健康情形(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18. 收入多樣性(Income diversity)
19. 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的生計(Biodiversity-based livelihoods)
20. 社會—生態流動性(Socio-ecological mobility)
 【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