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掃除‧與蟲共生】系列專文(下)
2016年1月2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衣領有缺口怪媽媽刷太大力?不,這可能是衣蛾的傑作,也代表衣櫥太濕了!只要讓衣櫥乾燥,衣蛾就會遁於無形!台大公衛助理教授蔡坤憲這學期以居家中常見的昆蟲為主題,讓學生收集、認識住家環境中常見的昆蟲,除了發現居家昆蟲這麼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中,也發展出解決對策與相處之道!
台大公衛大樓中,一群學生專注於尋找樓層中存在的昆蟲,而改變了給人冰冷安靜的印象,在一些乏人擾動的角落,隱藏著城市隱士,只是這些看似與世無爭的隱士,並不是都受歡迎!修習「居家環境有害生物與共生生物」這門課的學生,必須回家紀錄常見的昆蟲,還要找出每天上課的大樓中的蟑螂,找出解決對策。
到家中認識衛生昆蟲
過去學生只接受課堂上傳播的知識,抄抄筆記背熟,考試都會寫;這學期不同的是,一開始就帶到教室外,從公共衛生學院整棟大樓走一遍,看到蟲就記錄下來,並與學生討論,對那些昆蟲有興趣研究或感到困擾。
蔡坤憲說,過去學校都將衛生昆蟲視為害蟲,但是好壞都是以人的觀點來決定,對人類壞處多於好處就成了害蟲。
在學期中,他先教學生製作標本,例如以吸管吸孑孓,帶回觀察長大成蚊的過程;每人要交20隻昆蟲(及節肢動物)標本,並檢視每人家中常見的昆蟲種類,討論其功能及生態,再思考解決對策。
台大公衛系學生製作的昆蟲標本。攝影:廖靜蕙 |
學生對此反應熱烈、興奮,學生製作了豐富、多樣的昆蟲標本,超乎蔡坤憲想像。依照學生繳交的標本數量排名,分別為蚊子、蟑螂、蛾蚋、衣蛾、衣魚(蠹魚)、蒼蠅、蜘蛛;另外,螞蟻、跳蚤、壁蝨、馬陸以及蜈蚣,也都是居家常見的節肢動物。
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居家不起眼的小昆蟲如何影響日常生活,例如衣領缺角很尷尬,可能是領子的皮垢、脂質,吸引了貪吃的衣蛾來吃。蔡坤憲說,早期博物館典藏的名人衣領,出現缺口,都是衣蛾幹得好事,連拿破崙的軍服也遭殃。「環境中出現的小蟲,可視為環境現況的指標!」衣櫃裡的衣蛾,告訴人們衣櫥太潮濕了,該讓衣櫥乾燥了。
而多時不用的書本、紙張,邊緣出現缺口,一定不是衣蛾造成的,可能是衣魚努力不懈啃食的結果!翻開塵封多時的書籍、紙張,就可能掉落一地的衣魚,牠專愛吃課本、紙張等富含澱粉質的物品,因此,久久不動的書籍紙張,不知不覺間就會成為牠的食物;牠又名「蠹魚」,這個詞也成了書蟲的代名詞。
解讀昆蟲行為 與蟲相偕
要解讀居家中的昆蟲需要學習、訓練,蔡坤憲說,他要求學生先認識牠,了解牠的生態,在不用藥的情況下,有沒有什麼方法降低族群或隔絕牠來?而非碰到問題就是拿出殺蟲劑,其實很多昆蟲不一定對居家環境有害,而且殺蟲劑也不是萬事都可解決。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以友善環境的思維發展因應方式。
「因此,第一要了解你的環境,第二個想出面對牠們的方法。」蔡坤憲說,有時候挖挖水溝、掃掃地、開窗通風就可以解決問題,為何要噴藥?
課程目標是把最常見幾種昆蟲都要能知道對策,例如蚊子,是白天的斑蚊或晚上的家蚊?如果是這兩種蚊子,生活在哪裡、可以用何方法降低族群?生態友善的方案優先考量,即使不得不用藥,也必須縝密的計劃。他說,用藥一定會影響週遭的生物,因此除了減少目標物種的數量,還必須了解對人體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另外,針對公共場所和住家,對策也有差異不同。學期中學生以黏蟑屋調查整棟大樓的蟑螂數量,每層樓都以茶水間最多,人們在蒸便當、泡咖啡過程,不小心掉落的咖啡渣、菜渣,讓蟑螂有機可趁。
知道這些問題之後,接著討論要不要解決?怎麼解決?他要求學生提出解決策略──除了讓所辦處理!學生發展的對策包括方法、執行期間和頻率,短中長期的目標與作為。
這些居家昆蟲的去留,端賴清潔過程中的決策,由此認知到清潔工作在知識、技術、方法上,是具有專業性的;蔡坤憲舉自己在法國WHO參考實驗室進修的例子,清潔人員握有相當大的場地管理權力,如果不遵照清潔人員的規範,製造垃圾,不但會公布在佈告欄,還會取消其通行證!而清潔公司認識更多昆蟲、學習更多方法,相對的也能壓低營運成本。
居家雖不宜 野外有貢獻
蔡坤憲說,為了幫助人類理解及思考昆蟲的種類,而將昆蟲分為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農業昆蟲」、和人類健康有關的「醫學及衛生昆蟲」、與森林經營、林產有關的「森林昆蟲」、稀少、美麗,需要保育的「保育昆蟲」等。
同樣的昆蟲可能因區位、分布以及種類而有不同的歸類,例如,蟑螂在衛生昆蟲是害蟲,但到了森林卻是重要的清道夫,有些特殊的蟑螂也列入保育昆蟲,不能認為所有的蟑螂必定是不好的。
他強調,衛生昆蟲的防治以居家環境為主,這些昆蟲到了戶外或回到野外,就是生物多樣性的一份子,就不再以害蟲的角度看待,而是讓牠扮演生態系的成員。
「生活在我們周圍的生物,在我們還不瞭解牠之前就消滅,十分可惜。」蔡坤憲舉南美洲的猴子為例,有人觀察到每到下午接近傍晚時,猴子們開始手舞足蹈,原來是蚊子作怪。有一天猴子抓了一隻馬陸,將牠揉碎塗到身上,蚊子就不來叮了。其他猴子覺得好像有用起而效法,也抓馬陸塗身上防蚊。這段故事還有人打趣說:「每天一馬陸,蚊子遠離你!」
人類以及生物都從大自然學習,馬陸身上的味道,也許是未來研發防蚊液的成分。還有多少未知的事物等著我們探討?「生物多樣性其實可能隱含了我們未來的解藥。」蔡坤憲這句話提供了我們看待居家昆蟲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態度。
※ 讀完這一篇,你更不能錯過【年節掃除‧與蟲共生】系列專文(上)
【年節掃除‧與蟲共生】系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