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綠色產業近日在台北世貿中心熱鬧登場,會場中,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邀請專家展開「熱、平、擠~綠能革命座談會」,暢談新時代的綠色經濟潛力。豐利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夥人林銘遠提到,台灣長久以來因地小人稠,生存機會以出口為導向,幸運的是在全球高科技供應鏈佔一席之地。而代工起家的台灣,由製造業朝著微笑曲線前進,不斷追求高附加價值之下,環境破壞也較大。
林銘遠指出,氣候變化極端表現,使得各國都必須應對,而且不是單一國家可以解決,必須透過跨國合作。在此情形下,台灣減碳的壓力隨之而至,而在綠能產業的表現,並不落後。這幾年台灣積極尋求新的替代能源技術與市場,能源產業包括發展:太陽能、LED產業、照明、半導體(節能IC)、電動車,很多廠商投入電池研發。而在生質能源則由種植甘蔗、大豆、甜薯等作物,轉而研發藻類和種植痲瘋樹,以更符合人道原則。
綠能產業也將全面地影響民生習慣,在食的方面,近年來的有機、素食風潮,是為一例;此外鍋具以及燃料的改善,也是積極研發的對象。在穿著打扮方面,如高排汗的衣服、洗髮精不添加傷害海洋的矽靈;住綠建築、開電動車、騎腳踏車、搭乘大眾運輸等,低碳排節能產品是商機。
瑞士南極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專案經理黃湄景提到,綠色經濟的開發技術需求隨著氣候變遷而提高,即便台灣以出口為導向,也因客戶端都已深具環保概念而須調整,在消費端要求產品要符合環保標準之下,這也影響了製造流程,碳商機因應而生。
黃湄景介紹了「碳交易」及「碳中和」的概念。碳交易源於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基礎下,強調潔淨機制。例如先進國家如德國,減碳技術已經發揮到極致、達到最乾淨的方式,但因整體碳排放量已達飽和,減碳的方式,就可能選擇到未開發國家投資綠色能源或種樹,做一些可以抵消或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整個地球而言,已抵消產業所產生的碳排放,並在不傷害生產力下達到減碳的目標。
「碳中和」則指製造過程層層減碳之後還是會產生碳排量,將這些碳排放量進行碳抵換,就是購買碳權,將這些經費轉而投資綠能產業業者,支持綠色能源,因此,碳抵換也是綠能推手。台灣目前只有志願性減碳的作法,而廠商為達到企業社會責任,仍選擇進行碳抵換,因此有些企業會到越南或中國種樹。
減碳的方式很多從個人、家庭、學校到社區都可發展策略。而以整體國家而言,減碳策略則為積極開發綠色能源及再生能源,這牽涉到政府分配多少資源來進行,開發過程更需面對諸多挑戰,例如高技術門檻、經費、人才等複雜的因素,可說是一種政治意願的展現。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曾彥蓉指出,《世界又平又熱又擠》作者湯瑪斯‧佛里曼曾說過「如果把綠化看做是非凡的投資,可以帶來轉變性收穫與驚人利益,那你就成功了。」因著綠色趨勢大師的理念,他一共規劃了三場「熱、平、擠~綠能革命座談會」,另外兩場將於明、後兩日於台北世貿中心展開,開放各界參與討論。詳情:http://e-info.org.tw/node/602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