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索尼創辦於1946年,產品類別不斷擴充,影響層面廣,更成為跨國企業。蔡宜凌表示索尼早在1994年就開始撰述環境報告書,並逐年充實內容,使資訊透明化,認真規範企業的環保責任。2003年更發展「綠色夥伴」認證,嚴格規範合作協力廠商的環境責任,成為綠色規範之先驅。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10年4月更訂出在2050年達成「環境零負荷」目標。
而企業內部,則由內部員工宣導做起,員工日常生活的實踐,即便是洗手過程中養成關水龍頭這樣的小習慣,都相信為改變的契機,並將對環境關心成為索尼的企業文化。
索尼提供偏遠地區小學數位攝影機,讓孩子記錄身邊的事物,從孩子的眼光看環保,和大人是很不同的。例如,孩子觀察到大人在等著接孩子時會抽菸,抽菸的菸蒂隨手亂丟,孩子得知垃圾的源頭後,下次看到大人抽菸就會提醒。
有些大城市已逐漸重視能源的使用,成為表率。褚士瑩舉波士頓溜狗公園(dog park)即利用收集狗大便做為供應公園路燈發電用的例子。
而旅行就能實踐低碳旅遊。褚士瑩提到日本ANA航空日本飛上海線曾實驗性地在登機前提醒旅客先上廁所。根據估算每個人大概存有300CC尿液,如果登機前可以先排掉身上的水分,估計可以減少飛機100公斤的負荷,除了減少動能,也減少使用機上廁所沖刷尿液的化學物質。這種實驗性做法雖然沒有成為主流論述繼續實施,但做過一次的人,都會記得上機前先上廁所。
褚士瑩也提到某次帶團的經驗。台灣垃圾分類做得好,造就許多分類達人,不管5類或7類都精確無比。有一次帶團出國到了一個不做垃圾分類甚至不收垃圾的國家,團員住在當地農村時,實在看不下遍地垃圾不整理的現象。有一天早上,團員決定帶著大布袋檢垃圾,將農場周圍清理乾淨,並將收集的垃圾分類,教導當地農民分類,塑膠類製品則選擇下風處每個月燒一次,並注意不能讓風將焚燒的氣體帶到農田或住屋,影響健康。當地農民非常驚訝,這群旅客不但來作客,還解決了垃圾問題。褚士瑩說,好的環保習慣,藉由旅行也能幫助其他國家,作為一種環保的實踐。
夏道緣指出,當企業的CEO,也必須是一名CPO(能源長),才能把將企業能源運用視為經營績效的一環;在這「熱、平、擠」的時代,能夠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該企業就已經提高其競爭力及獲利。至於PEC(個人能源消費者),就像1960年代興起的消費者運動一般,維護自身使用能源的權利,不論是在能源的選擇、能源的管理,都是拿回主導權,是一種覺醒。當我們開始有的能源消費的意識,就能發揮地球管家的責任,也為我們的未來子孫保留生存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