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盧虎生自從擔任農村發展基金會執行長之後,即將目光轉向國內,積極思考提升台灣小麥耕種之必要性,他說,小麥耕種、育苗以及研發在國內相對於其他作物,顯得弱勢,目前台灣小麥耕種面積大約100公頃,相較日治時代30萬公頃不可同日而語;而育種人才,只有台中農試所兩位小麥育種人員。
小麥耕種雖有限制 仍可突破
小麥喜歡乾燥的氣候,濕氣不能太重,怕雨,也不能過於乾旱缺水,適合溫帶氣候。台灣在種植小麥上有先天環境上的不利因素,長期以來都將小麥當作冬季輪作作物,要在3月稻苗插秧之前收成,給小麥種植時間很短,因此在品種選擇以早熟、耐熱以及耐濕為條件,這些都讓小麥的品質受到限制。
但盧虎生說,「台灣氣候條件不利於小麥並不表示我們可以悲觀,現在科學這麼發達,應盡力找出適合台灣的小麥品種」。除了輪作,農民也可以以小麥為主,輪作大豆,如此一來,給小麥較長的成長時間,能選擇的品種就會增加。
在面對氣候變遷、糧食安全的挑戰,雜糧,尤其是小麥復耕的糧食多樣性,就像生物多樣性,都是多一道應變、多一層生存保障,就像日本人說的「續命」,增加生存的機會。
小麥研發不可偏廢
所幸,小麥仍留下一些種苗,薪火依舊,只是青黃不接。「小麥種苗研發可以說是處於停滯期,再不種就沒機會了,而要改善小麥育種應朝向增加研究人才,以及硬體設備。」硬體設備如研究室、檢測設備、製粉的機器也和一般的麵粉廠的大機器不同,必須比較小,都需要經費投注。
育種人才比一比 小麥、玉米告急
與小麥有相同情境甚至更危急的是玉米,玉米育種人才只有兩位,而且都屆退休,再沒有人接棒,恐怕失守。盧虎生說,「一旦失守,要再復耕,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培育出適合這塊土地的品種。」
描繪小麥地圖
為了讓農民知道那些氣候條件下種出來的小麥產量最好,符合經濟效益,盧虎生指導的研究生陳筱鈞將與農民合作,進行小麥產量地圖的調查研究,透過精密設備,監測田間的微氣候條件,了解光線、溫度以及濕度,看哪個條件下可種出最佳單位面積產量;其次,盧虎生期待進行品質地圖的研究,找出最佳製麵性(品質)。這項研究需設立品質研究室,除了育種家,還須包括磨粉人以及麵包師傅等跨領域的合作,才能找出適合市場產品的品種。這過程需要不斷的嘗試,了解台灣土地能孕育出的小麥等級極限。
促進台日交流 種出台產一級棒小麥
日本和台灣種植小麥的條件類似,日治時代台灣種了很多小麥。前兩周剛從日本考察回國,盧虎生計畫引介日本小麥的耕種方式,促進民間與日本方面的交流,明年4月小麥收割前,預計透過基金會協助,安排農民到北海道參訪。
日本已經知道小麥種植的極限,農民也能因應市場需要種出適合製成麵條或麵包的品種,因此市場需要和供應能媒合,小麥不會賣不出去,這種能抓住市場區隔性的作法,值得台灣學習。
舉例來說,如果民眾喜歡吃牛肉麵那種麵條筋性,育苗家就協助研發合適的品種,並且能有品牌,讓大家吃了知道是出於台灣哪個品種和產地。
農田中的狂想曲
小麥已經發展了這麼精密的分級,因此,盧虎生認為農民要種小麥最好能先了解這些屬性,能與研發人員合作,以免種出等級較不利於市場的作物血本無歸。
台灣中部是比較適合小麥,北部太過潮濕,而南部則常有乾旱的現象。盧虎生建議先從中部建立小麥基地,再逐漸往南、北延伸耕作面積,一步一步踏穩讓品質和產量都穩定下來。期待能建立一片小麥示範田,種出品質最好的小麥,有如領頭羊,供其他農民參考觀摩。
這首由小麥堆疊的狂想曲,正進入最動人的樂章。台灣農田上,台中選2號的麥苗奮力衝破土地,一方面向下探索土地蘊藏的密碼,紮根成長,為台灣農業續命。盧虎生珍惜由喜願行總監施明煌領導的一群願意種小麥的農民,「這群農民很重要,肩負著經驗傳承以及技術保存的責任」。他也不忘給兩位小麥種苗研究人員打氣,期待我們社會除了花卉果樹和毛豆,也能關注為我們日常所需之飲食而努力的育種人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