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雖經去年塑化劑風暴,陰影仍擺脫不去。昨(12)日環團踢爆醫療耗材大量使用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質材,不僅有塑化劑溶出的風險,有些藥物成分還可能被PVC吸附,以至於降低療效;在現行健保制度下,民眾甚至沒有跟PVC醫療耗材說不的權利。另外,因健保局給付藥廠的價格未考量包材成本,等於是間接鼓勵醫院使用不合格的耗材。
看守台灣協會等環保團體要求衛生署重新檢討健保給付標準,至少修改健保給付規定,讓民眾可自費給付差額以選擇安全的材質;並且強制標示材質及是否含有塑化劑,並盡可能以安全替代品,淘汰PVC醫療用品。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PVC醫療器材造成塑化劑溶出或吸附藥物的例子,例如,含脂質的全靜脈營養劑以及某些抗癌用藥,可能促進塑化劑的溶出;胰島素則會被PVC吸附;硝酸甘油(擴張血管和增加心臟功能,用於預防心絞痛和心臟衰竭)不但會被PVC吸附,還會造成塑化劑大量溶出。
PVC醫療耗材加劇病人負擔
2010年,台灣重大傷病人數已達到87萬人以上,長期使用各種醫療程序,成了塑毒暴露風險的高危險群。以台灣洗腎人口6.6萬人為例,所使用的導管都是PVC管子,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表示,之前曾懷疑何以洗腎越洗腎臟水泡增加,一旦出現水泡,罹患腎臟癌的機會接近一般人的20倍。從實驗中得知老鼠身上使用塑化劑,腎臟就會長出水泡,目前雖尚未有研究證明兩者的因果關係,但相關性太明顯了。
此外,塑化劑會增加乳癌、肝癌的機率,諷刺的是,罹癌病人化療仍使用PVC材質的醫療耗材,等於是增加復發的機會。
台灣每年將近20萬名新生兒中,約有1,000名一出生體重就低於1500g的早產兒,他們無法進食必須靠餵食管,這些也都是PVC的材料。新生兒因缺乏血液與器官的屏障,逸散出來的塑化劑,從血液或胃中進入到目標器官,例如生殖器官,而影響其性向,也會進入大腦、心血管、肝臟等,使得預後更加困難。
食管局有標準沒配套
「洗腎患者已經代謝不好了,還要吸收這些塑化劑,根本是毒上加毒」立法委員林淑芬說,食管局有標準卻沒有配套管制。
去年塑化劑事件後,環保署將7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列為第一、二類毒性化學物質,衛生署則比照歐盟訂定了其中5種塑化劑的每日耐受量參考值,每公斤體重為0.05mg。地球公民基金會台北辦公室主任李怡蒨表示,衛生署並未根據這參考值,管制塑化劑在醫療用品或食品包裝上的使用。
健保給付方式間接鼓勵PVC使用
記者會中,環團也根據健保局網站整理各家藥廠生理食鹽水注射液價格,發現PVC包裝材料的輸液,健保局給的價格居然比相對安全的PP(聚丙烯)、PE(聚乙烯)包裝高,林淑芬說,這等於是鼓勵廠商以便宜的PVC包材獲利,罔顧人民醫療權益。
健保局對於醫療軟袋的給付標準只依照有無符合PIC/S GMP(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標準做區分,並不考慮包材成本,這使得越來越多醫院在營運壓力下,捨棄較安全的材質,改用便宜卻有害的PVC醫療用品, PVC醫療用品市場也隨之逐年擴大,2010年PVC點滴袋盛裝藥品數量為值56%,2011年已攀升到76%。
這些使用過後的PVC醫療用品,透過焚化爐排放戴奧辛,不僅危害病人,更危害大眾。謝和霖表示,焚化醫療廢棄物的戴奧辛排放量是生活垃圾的56.46倍。根據江守山的調查發現,台灣大多數食品都含有戴奧辛,即由空氣、水源、土壤進入到食物鏈。
民眾無法自購材質好的醫療器材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黃淑德表示,許多PVC醫療軟袋、軟管、容器根本沒有清楚標示或沒有標示,就醫民眾根本無從知道自己正暴露於塑毒風險。
大多數的軟袋、軟管、容器等醫療用品,已含括在支付標準相關診療項目費用內,依據《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第12條規定,健保給付項目,醫療院所是不能讓患者自購藥劑或治療材料,否則將違反健保規定。黃淑德表示,民眾即使想自費要求醫院提供成本較高、但較安全材質製造的替代品也做不到。
醫療器材導致不良反應可通報
對於環團提出的質疑,食品藥物管理局發布的新聞稿表示,2011年5月23日已公告DEHP、PVC材質醫療器材相關注意事項及標示規定,除了加強宣導及產品標示之稽核,並持續關注國際間對相關醫療器材產品之管理趨勢,以及相關替代產品之發展情形;如懷疑因為使用上述醫療器材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可通報至衛生署「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專線02-2396-0100。
食管局表示,PVC以及塑化劑,包括DEHP,都是目前各國廣泛使用於醫療器材,世界各國均未禁用含DEHP之醫療器材;受理的醫療器材查驗登記申請案,乃依據醫療器材生物相容性之國際標準ISO 10993,並要求醫療器材製造廠應符合醫療器材優良製造規範(GM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