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的「塱原」,是雙魚河及石上河兩條河流沖積而成的洪氾平原,香港新界西北面最完整的天然洪氾平原,由400多塊細小農地、河流、風水林等等不同棲地組成,與高樓大廈林立的巿區只相隔1公里遠。此地也是重要野鳥棲地(IBA)與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溼地相連,每年有大量水鳥越冬或過境,當中更有不少珍貴的雀鳥,也是香港最後一片完整的農田溼地。
香港農地主要集中在北面新界地區,大部份屬私人土地,受《城市規劃條例》監管及保護,但往往淪為「貨櫃長城」,或變更為建築用地或遭非法堆泥破壞。農地面積從1960年代的14054公頃,一路下滑到了2010年已經連6000公頃不到,稻田面積更從8018公頃到0。
雖然塱原於2001年避過了鐵路發展工程的大規模破壞,至今仍持續面對著各種威脅,包括進口便宜的糧食、都市化造成的農業式微;將水田改成種植花卉或溫室種植,而減少生物多樣性以及改變農地用途;農民使用殺蟲水及除草劑的情況十分普遍;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小花蔓澤蘭、鳳眼藍和福壽螺等外來物種入侵;合法及非法堆填威脅、環境教育不足以及缺乏長遠保育策略。
2004年香港特區政府推出「新自然保育政策」,選出了12個在私人土地上的「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以「管理協議模式」( Management Agreements)進行,其中一項「非營利組織可向政府申請保育基金,與土地擁有人以管理協議模式合作,提升『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之生態保育工作」,促成了塱原地區水田復耕計畫。
在香港政府的資助下,2005年開始,當地環保團體長春社與香港觀鳥會合作在塱原展開第一個農田溼地的保育管理計畫,長春社保育經理戚曉麗表示,此項計畫目標為保育塱原的文化景觀及生物多樣性,特別是依賴淡水溼地的雀鳥和兩棲類動物,其次也防止棲地進一步退化,提升塱原的棲地質素,並且延續本地農耕文化,推動生態農業及旅遊的發展。
這項計畫也提供教育、研究調查的機會,並與農民及地主合作,規劃實施有利於水鳥以及其他溼地生物多樣性的水田管理措施。超過2/3的農業社群及土地擁有人加入此項計畫,土地面積超過100,000 平方公尺(小於10公頃)。
戚曉麗說,農民以安全、保育生態環境的方式管理水稻田,包括建立更多元的水田溼地棲地,降低化學肥料以及農藥,人工鳥島、繁殖期保護措施,生產健康又環保的塱原生態糙米,也為野生物提供舒適安穩的棲地。
為了持續此項計畫,長春社推動「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以CSA(社區支持型農業)理念,號召民眾認養塱原米,以穩定的收入來支持農夫的生活和農業結合生態的理想,不但延續當地水稻農業傳統,也為當地市民生產出本地米,多元化了本地農業生產,提供了一種本地農業新的可能性。另外,作為社區、環境教育的一種工具,讓農夫、市民透過參與生態保育及食物生產的過程,重新連結人與土地、自然的關係,反思食物、農地的價值。
長春社與觀鳥會分工合作,由觀鳥會進行大量生態調查及研究,包括季節性農地用途調查、鳥類多樣性及農地使用調查、繁殖鳥調查、兩棲類多樣性及農地使用調查、肥料對兩棲類繁殖影響研究、土壤無脊椎生物多樣性研究以及爬蟲類、哺乳類、鱗翅目、蜻蜒目等調查,截至2012年10月為止,紀錄到的鳥類共有288種,超過香港紀錄的鳥種(513種)一半,其中包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不同列危物種約20種。
中華野鳥學會理事長程建中表示,鳥會從賞鳥到棲地保護過程中,體會到與社區結合的重要性,因此開始紮根社區,並以坪林為起點,結合區公所、茶葉改良場以及多元就業方案,提供一處兼顧環保、社區發展以及促進地方產業的示範點。
【里山精神在台灣】系列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