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有830項農產品未開放進口,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表示,過去政府承諾不再對外開放農產品,最近不但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對此態度曖昧,既不說開放也不說不開放;反觀中國的商務部長已能清楚指陳在兩年內達到兩岸對等開放。換句話說,中國有計劃有目標,台灣政府卻苦無對策。另一方面,台灣農民長期以來因土地徵收以及水資源匱乏而苦,這些問題皆未解決。類似的情況也隨著自由貿易,不斷在全世界各地發生。
自由貿易無法凸顯農業價值
農產品在整個貿易市場中的產值並未凸顯,以稻米為例,進口價格每公斤11元,消費市場則35-40元;然而,每年25萬公頃的水稻田所產生的糧食安全、生態環境、涵養地下水源以及文化等正面效益,加起來至少是2000億,遠比稻米的產值一年350億多了5倍。「我們的貿易只看產值而不看這些外部效益,這代表貿易市場失靈。」陳吉仲指出,這也導致WTO無法持續進行多邊談判的主因,因為農產品無法當成貿易自由化的商品。
陳吉仲舉茶葉生產為例,台灣一年生產15000公噸茶葉,從中國進口5000公噸,也就是在台灣喝到的茶葉有1/4是來自中國,然而卻未做好茶葉的標示。台灣一年有數萬公噸來自中國的蔬菜水果,已開放的農產品都未能做好因應策略,在生產環境和條件可以完全取代的情況下,再開放830項農產品令人擔憂。
陳吉仲直指,從1990年代GATT前到2002年加入WTO,政府花了1、20年進行農業的調適,甚至編列1000億的基金,至今仍無法發展因應調適策略,一旦貿然開放,損失的一定是農業部門。農民收入受損,消費者一樣受到影響,吃到不安全的農產品機率增加,所以在因應調適策略未完成之前,無法接受再開放農產品進口。
連棺材本都搶 學者:「無當政府」
徐世榮說,台灣農業早已進入急診室掛急診,政府拿不出政策,也未有強而有力的計畫,對於農業政府不給予協助,任其在不公平的競爭中蕭條;目前的政策只是不斷的安樂死,若開放830項農產品進口,等於是把台灣農業送進太平間。
徐世榮譴責政府不但不幫助農業,還不斷徵收土地,以土地開發、區段徵收為手段,搶農民的棺材本,圖利少數財團,痛批「無當政府」。他指出,當農民無法在台灣健康的土地上生產有機、無毒、健康的食品,而需從中國進口農產品時,影響的是全國的消費者。
國家應保護消費者自主權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表示,自由貿易若只是讓進口業者、加工業者、零售通路業者方便圖利,卻傷害源頭生產的農民、農地跟農村的生計、經濟和活力,不是人民期待的國家政策。
黃淑德指出,在國際貿易和國家機器的運作下,消費者的主權不斷喪失,除了散裝、小吃店、餐廳和飯店的食材、原料不需標示,即使是包裝食品,隨著繁複的包裝運送過程,資訊也變得不透明。「國家的保護機制的目標應該要清楚,政策若不考慮未來十年的影響性,只用表面的產值來做交換,是不公平、不公義的。」
農團上凱道要回糧食主權
農民之路已正式邀請台灣農民加入,2月3日將有來自東南亞國家的農民夥伴一齊上凱道、談論農事。來自印尼的農民之路東亞-東南亞區域主席Henry Saragih在記者會上表示,自由貿易不僅是對一國農業部門的破壞,長期來說,對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不利。台灣因依賴自由貿易而發展電子產業,必須花費越多的成本進口能源、原料、食物、勞動力等。這些迷思也強化了土地掠奪的現象,使得許多優良農地、農水遭到不當的開發、調撥。
Henry Saragih在台灣走訪幾個農鄉,認為台灣擁有優良的生產環境、灌溉系統,以及氣候,應該好好珍惜,不要輕易破壞。
捍衛農鄉聯盟會長劉慶昌說,外國朋友來參訪台灣農村時,每個人都說台灣的水好、土好、氣候好,是無價之寶,「怎麼台灣的政府自己卻不懂得珍惜?」他說,土地徵收、強搶農水已經使得農民元氣大傷,若再開放更多農產品進口,農民恐怕最後一口飯都沒得吃。
稍晚,行政院農委會則以新聞稿表示,2008年後,迄今未增加開放中國農產品輸台項目,且台灣對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縮減,ECFA早收清單已有成效;未來因應經貿自由化,農業應有開創性戰略思維,才有利台灣長期農業發展;農委會籲請國人以實際行動,支持國內農產品與農業創新發展。
附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