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從30多年前多氯聯苯油毒事件,一直到飼料添加劑萊克多巴胺爭議,民眾在飲食方面頻頻挨打,若國家競爭力來自健康的體力,台灣似乎已經輸在基礎上,為了彌補飲食知識及資訊之不足,立委姚文智提出「飲食教育法」草案,並於上周二(2012年12月25日)召開公聽會,廣納各方意見。
與會人士皆表達飲食教育確有存在之必要,至於飲食教育的內涵意見則有分歧。有學者認為應該再把飲食教育的內容定義清楚,包括是否效法日本,將食物生產與農業一併思考納入法案中,並從基本法做起,逐步架構完整的食農教育。
姚文智辦公室引用兒童福利聯盟2012年10月調查指出,全台兒童接觸的廣告中有超過1/3是垃圾食物廣告,用餐和卡通節目時段,每6.6分鐘出現一則垃圾食物廣告,廣告出現頻率過高,兒童容易被引發慾望,吃下過多垃圾食物;資料也顯示包括美、英、法、韓、加等十幾個國家,皆已制定管制垃圾食物廣告的方法,台灣至今尚未明確定義,這使得垃圾食物廣告的裁量無法進行。
營養師公會理事表示,一些類似腎臟病、洗腎的疾病年齡有下降的傾向,健保支出也隨之增加。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2011年我國國民醫療保健支出(NHE)為9,103億元,比前一年增加2.6%,然而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加為1.0%。姚文智表示,符合飲食管制法但不健康的食物、食品添加劑造成國民肥胖,產生慢性疾病,最後反映在健保支出。
衛生署公布體檢報告(2012年11月)台灣民眾吃多吃好運動少,成為亞州肥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成年男性肥胖比例高達1/2,成年女性1/3,兒童比例1/4;肥胖比例,台灣是南韓的12倍、日本的8倍。
營養師公會理事蔡一賢說,高熱量的食物隨手可及,學校旁就有炸雞排攤販,他曾輔導業者賣些健康的食物,業者反應反而沒顧客上門。食物取得太容易卻忽略背後的意義,蛋一顆平均3-5元卻來自終身沒接觸過土地的蛋雞,希望在飲食教育也能兼顧動物關懷以及環境保護。
由姚文智提出的食育法,架構完全參考現行的《環境教育法》,主婦聯盟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黃嘉琳即質疑,環教法上路,部分法條窒礙難行,何況飲食教育和環境教育背景以及迫切性不同,不適合一概而論。
食育法不能忽略糧食生產及飲食文化
此次公聽會目的是收集各方意見,然而多數人仍只關心吃得營養、健康、保護環境。
新竹教育大學助理教授張瑋琦說,一般人忽略食物從哪裡來?在此條件下,即使是進口食品也沒關係,使得在地農業、人與食物的關聯逐漸消失。日本有一部關於飲食教育的法案,雖叫為「食育基本法」,卻將食物來源、生產的根本──農業一併納入,日本政府認為農業是飲食的根本,必須透過農業的操作與體驗來理解飲食。
「人和食物生產必須有互動,不是只到小農市集買買菜就夠了,還要實際到農田體驗農事」因此日本的食育基本法便提供了很多到農田體驗的誘因,唯有如此才能認同本國的農業,進而維持糧食自給,達到糧食安全的目標。
張瑋琦也提到,台灣現在的飲食習慣,例如速食、吃到飽,源自歐美「Buffet」飲食,台灣並沒有吃到飽的飲食習慣,顯示飲食文化西化的現象,因此也應從文化的層面來探討。
張瑋琦建議,比照社區營造的模式,讓相關的部會都參與進來,除了衛生署、環境資源部、教育部,更不能忽略農業以及文化的角色,還有農業部從糧食生產以及文化部從文化層面談起,台灣本地飲食的發掘與架構,都應納入;而法案內容更應全面而周延。
以日本為例,他們先訂出飲食教育基本法,定義飲食教育的內容為何,成立委員會,制定計畫了解日本的飲食出了甚麼問題,了解原因進行診斷,才有解決方案,並據此訂出執行細則。
根據姚文智國會辦公室提供的資料,日本已於2005年7月實施食育基本法,隔年制定食育基本計畫,訂出食育月、食育日以及9項指標,每5年檢討一次。2010年目標為:
- 關心食育的國民比例90%以上
- 沒吃早餐的兒童比例0% 沒吃早餐20、30歲男性比例15%以下
- 學校餐食使用在地食材的比例30%以上
- 有參考「食物均衡指南陀螺」的國民比例60%以上
- 對內臟脂肪症候群有認知的國民的比例80%以上
- 食育推行的志工人數年度成長率20%以上
- 致力農場教育之市町村比例60%以上
- 擁有對食品安全的基礎知識的國民比例60%以上
- 制定並實施食育推行計畫的比例,都道府縣100%,市町村50%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