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不少民眾選擇外出戲水,而從地表滲透出來的天然湧泉幾乎是不二選擇,除了知名的蘇澳冷泉,令民眾爭相湧入一解酷熱,全台還有43處全年無休的湧泉溼地。一項由農委會林務局委託進行的全國湧泉溼地大調查,深入各地尋訪湧泉,並發展保育策略,讓湧泉清涼魅力,源源不絕!
孕生豐富文化與生態
此次研究調查於上周五(6日)發表第一年成果報告,計畫主持人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邱郁文表示,湧泉是水循環的一種,湧泉溼地是水源自然的從地底流出至地表、含水層裸露於地面層之處;最常出現在順向坡、斷層線的山腳、火山碎屑岩和安山岩層層相疊的火山山腳,或是當溪水出山流到沖積扇頂時,往往向下滲透成伏流,至沖積扇央才又湧出地表。
終年暢通的湧泉,曾為常民生活增添無數樂趣。邱郁文說,剛出出水口的湧泉,潔淨、低溶氧,幾乎沒有生物存在,適合用作飲水。早期常民智慧也反映在此,上游接近出水口的河段,大家約定俗成用來飲用、洗菜,接著洗衣物、手腳,一直到洗尿布,都有一定的順序,隨著這些洗滌程序,河川增加了雜質也增添營養鹽,反而豐富了河川生態。
湧泉也是動物避難之處,保留原生魚類和水棲植物的基因多樣化。截至目前為止,共調查出29種原生魚類,其中有9種是台灣原生種。不過,外來魚種也不少見,約有17種,研究團隊也將對此發展因應策略。此次普查也調查到46種底棲生物、97種水生植物,以及32科的水生昆蟲,邱郁文表示,實際物種和數量更為豐沛。
研究調查目標是了解湧泉周邊社區居民社經背景以及在地組織資源調查,以建立未來在地保育的力量。研究報告中依據每個湧泉溼地周邊社區利用程度,從無利用到完全利用區分為5級,並據此評估每個湧泉的現況,並提供保育與管理建議。
溼地系統調查 台灣剛起步
溼地生態系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國際所注目,台灣從2007年開始,也開始國家重要溼地評比作業,然而有系統地從水源頭進行調查保育,則剛起步。此次林務局即從源頭規畫幾項溼地系統調查,並以湧泉溼地打頭陣,幫助社區了解身邊周遭的珍貴資源,並透過保育讓居民享受得到湧泉的好處。
目前只有少數湧泉溼地經在地社團有效經營與利用,或因偏遠而干擾低。湧泉溼地的特質一直未受到重視,也未針對湧泉溼地特質發展保育策略,目前全台幾處湧泉溼地只能憑靠民眾的經驗法則,有些成為在地智慧留傳世代,更多地方則形成與水惡鬥的局面,保育與工程單位各自發展論述,莫衷一是。
位於屏東縣萬巒鄉的五溝湧泉溼地,即因位於沖積扇地形頂端,為大武山下湧泉匯流處,居民傍水而生,發展出結合客家文化的獨特地景。只是八八風災之後,因上游開發,使得下滲區面積減少,大量泉水湧入,再加上雨天,河道兩旁便面臨洪泛之苦。
新竹縣竹東鎮的二重埔則因湧泉澆灌出豐沃農田,農民深信種出好米的秘訣是天然湧泉,因此自發性的維護沿岸河道,維持自然樣貌,源源不絕的水資源,不但育出好米,也逐漸成為當地特色景觀,吸引民眾前來探訪。
五溝湧泉及二重埔湧泉都是屬於低度利用等級,研究團隊建議除了長期監測、建立在地管理機制外,能以生態保護區、自然公園以及教育中心作為經管方式;而蘇澳冷泉則是完全利用的等級,則輔導社區認養自治,以維護環境為目的。
適度利用 永保生物多樣性
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大部分湧泉皆面臨水源污染、過度利用、水源枯竭、外來種、遊憩壓力或甚至工程建設等人為威脅。邱郁文建議,社區最好能了解水文現況、維護水脈穩定並且不污染水源區是重點,而水資源的分配,除了留給人,也能分配給生物,藉以保持原有生態以及本土生物多樣性,最好能從源頭移除外來種。
林務局保育組棲地保育科長張弘毅表示,此次調查計畫主要是了解湧泉所在社區的資源狀況,是一項先導計畫,目的是使溼地系統得以結合在地的保育力量,共同守護湧泉豐富的生態樣貌以及潔淨的水資源。他說,有些溼地已與傳統文化和人類行為緊密結合,也有越來越多資料顯示,人類利用和當地生物活動反而能維持或增加生物多樣化,對於這樣的溼地、文化都應關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