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剛過,正是熱度逐漸攀升之際,位於新竹市海山漁港旁的海邊,似乎是最消暑的地方之一,即使日正當中,坐在海堤下遮蔭處,仍不時傳來陣陣涼風。從新竹市客雅溪出海口(港南金城湖)至海山長約15公里的這片廣袤海岸,又稱香山溼地,是新竹市坐擁引以為傲的唯一一座溼地,幾乎可說是荒野樂園。
濱刺麥的智慧
沙灘上布滿不定根、攀藤植物,馬鞍藤、蔓荊為沙灘增添綠意。而由濱刺麥、黃槿以及木麻黃層次分明的海濱植被,正好形成一幅最理想的保安林,草原、灌木、喬木,一層一層將風沙阻擋在外,也具有消波防洪的功能。
沙雕藝術家
其中族群最大的台灣招潮蟹,一聽名字就知道是台灣特有種。目前族群數量較龐大的分布區域為新竹香山、彰化伸港鄉以及台中縣龍井鄉麗水村、台南七股等地區的河口溼地,香山溼地可說是其在西海岸北邊唯一的棲地。
沙灘上偶而可見台灣招潮蟹的泥塔,這些連塔口也填滿的泥塔可預防水分的流失,讓招潮蟹能永保潮溼的環境安然生存。退潮時原該出來覓食的台灣招潮蟹,可能因為風大,未能一睹風采,只能拍下有如藝術創作的泥塔。
股窗蟹密碼
被張登凱稱之為自然藝術家的股窗蟹,退潮後會跑出洞口趕著吸仍帶著水分的細沙,細砂上富含許多有機物質,之後再將口中吐出像小泥球般的擬糞,用兩隻螯往側邊丟,留出一條路,以備不時之需,萬一不幸遇到東方環頸鴴,可預留後路。於是沿著洞口逐漸形成放射線的圖案,不明究裡的人,就算想破頭也拆解不出些密碼。
生存的戰場
對蟹類來說,沙灘有如虎口、戰場,活生生的生存之戰每天上演。令一群人費力行走的沙灘,卻隱藏了許多快速移動的高手。如果形容角眼沙蟹為沙灘上的獵豹,那麼蹬羚非斯氏莎蟹莫屬。行動迅捷的演化,能夠有效躲避鳥內補食的威脅。停留在海山漁港邊,即可觀察到不少覓食的鳥兒,沙灘上東方環頸鴴勤奮地遊走在螃蟹洞口間,小白鷺則停留在河口尋覓一天所需,小燕鷗在港口盤旋,形成生生不息的濕地系統。
養蚵者孤獨的身影
老先生一個人照顧蚵架,他說年輕一輩寧可到工廠,養蚵的事情就留給他。一個籃子大約裝30公斤重的牡蠣,老先生一個人在海邊洗蚵,不時要整個籃子提起瀝乾水,再晃幾下,讓蚵殼都能平均沖洗。
老先生提起多年前因為綠牡蠣的謠傳讓蚵價慘跌,目前一公斤蚵約100-110元左右,和南部差約20-30元。張登凱撈起一個牡蠣,現場剝開檢視一番,證明這裡的牡蠣並未如外傳的是綠牡蠣。
香山曾是北台灣最大的蚵場,也是台灣牡蠣養殖的北限,歷史久遠。曾幾何時卻因重金屬污染綠牡蠣事件重創,再隨著傳統產業人口老化式微,像老先生這樣仍堅持守護蚵田的人已經不多了。
海山罟之夏
另一頭的海山罟水窪邊,聚集不少鳥種。全身雪白只有頭部有黑點的埃及聖環成群結隊的覓食,雖然美麗,但卻是強勢的外來種,疑似從新竹縣的一處遊樂園逸出,也已經建立族群。紅樹林溼地是這裡主要的海邊植被,但這裡的紅樹林多為人為栽種,1997年栽植的水筆仔、海茄苳以及五梨跤,如今海茄冬成為強勢物種,紅樹林擴散面積更超過107公頃。
此地外側灘地上同樣是台灣招潮蟹的棲地,因為紅樹林的擴增,窒息了其活動空間。新竹市政府委託荒野保護協會經過多年的監測,確認紅樹林對於環境的影響,移除行動於焉展開。
這一天,30多位工讀生頂著熾熱的艷陽,正與紅樹林搏鬥。這群透過荒野網站招募的工讀生,必須先接受潮汐、紅樹林植物辨識課程後,才能實地操練,荒野新竹分會專案負責人張登凱花了2周陪同操練之後,才真正能獨當一面完成任務。
這項工作十分辛苦,一天只能工作4小時,工作時間還必須配合潮汐,安排在退潮期。參加移除工作者必須能分辨海茄冬與水筆仔,水筆仔在厚皮質都有生長點,因此必須連根拔除,而海茄冬則砍掉莖幹即可。
紅樹林成敗一念間
另一方面,不斷成長的紅樹林植株會攔阻垃圾,產生小黑蚊。位於海山漁港北方2公里的美山社區,緊鄰香山溼地,居民即為「黑金鋼」(小黑蚊)所苦,要求市府進行清除。
市府則計畫利用今年兩個月暑假期間,以工讀方式疏划海山罟區4公頃、美山區5公頃,讓溼地發揮排水滯洪、生物多樣性功能。
具備沙質、泥質、礫質、河口以及紅樹林等多種棲地型態的香山溼地,黃昏美景被列入竹塹八景之一。2001年12月新竹市政府正式公告為「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並進行分區管制。依照規定,10人以上活動必須向保育課申請,否則可能處以5-25萬元罰緩!如此重罰並不是為市府增加歲收,而是美景往往一去不復返,千金難買。在尊重法規的前提下,期待來訪者均懷有一顆保育之心,讓這份自然資源永遠流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