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當地居民為之著迷起而守護的是依傍著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歷史聚落漫流的五溝水,此處具有多處湧泉,是一處天然溼地;清澈未經破壞的溪流,正是聚落形成之核心,清楚呈現過往先民的智慧與土地紋理,不少學者認為應與聚落一起保存下來。
守護五溝設立工作站
小小的空間,硬是擠進3個人的工作空間,兼備四通八達聯絡街里的功能,每個月都出版守護五溝社區報,聯繫當地居民,默默守護居民習以為常的自然地景以及文化資產。
劉晉坤不但對於五溝歷史不但瞭若指掌,甚至可說是創造五溝歷史的人,對當地水圳與聚落緊密交織的常民生活,以及五溝水孕生的豐富自然資源,如數家珍。
24℃的清涼 美得冒泡
炎熱的夏天早上,實地走訪五溝水,沿路偶然遇到的居民,都以客家話簡單和劉晉坤交換訊息,也會停下來和圳溝內戲水的孩童打招呼。
湧泉終點是一塊水塘,水溫終年維持24℃,在夏季顯得格外清涼。地底下不時泡出氣泡, 效果真如「湧泉」字面上的意思,源源不絕的水從地底冒出來。其實這些氣泡是地底下的空隙,只要輕輕一踩,就會把空氣打上來。湧泉的道理也是這樣,在土質不夠密實的土地,才能讓水溢出。
清澈的水池倒映著兩岸的植被以及湛藍的天空,池裡不時可見粗道鱲、條紋二鬚鲃,水草更是茂密,根據邱郁文調查結果,約在20-30種之多,其中最難得是全球分布稀少的探勤草。潔淨的止水域,蜻蜓更是常見。粗鉤春蜓、鉤紋春蜓、無霸勾蜓等平常都市看不到的數種蜻蜓在此優游。
最近,五溝湧泉溼地的「國家重要濕地推薦表」記載了此地在植物方面,共紀錄到32科84種,其中原生物種約62種,除了探芹草,禾本科的類雀椑、玄參科的小花石龍尾等,都屬於珍稀瀕絕物種。鳥類調查至少有30種留鳥以及9種候鳥。
為水所苦
不久前的610豪雨夾帶強大的沖刷力量,再度衝垮兩岸的設施。沿著兩岸探尋,原可通行的小徑被東倒西歪的竹林、檳榔樹阻擋,只能在河岸遙望大雨沖刷的痕跡。即使水量已經稍退,仍四處可見沖刷的力道帶來的影響,水泥、砌石工法都無擋不住,不但樹木,連前不久怪手開路架上的台電電線杆以及水泥護牆全都倒塌在地。
劉晉坤說,「河道不過是要回自己的路」,如此強大的力量,若硬要束水於又高又窄的水泥河道,只是讓水勢更集中,沖刷力量更巨大。
此外,農田水圳擋土牆的工程施作,施作過程砍除了自然的護岸植被,破壞了自然植被水土保持功能,植物無法生長、水生動物棲息地單調化,更使本土魚種都消失,只留下強勢魚種吳郭魚生存下來,喪失原有的生物多樣性功能。
6月底,千里步道與民間企業合作在護岸認養種植上百棵樹苗,希望種樹來做駁崁,自然植被滋養守護河岸,並以認養計畫,要讓生態環境與聚落生活,達到相輔相成的保育意義。
保存傳統客家文化
由五溝水孕育的土地,具備7等則優良農地的條件,此地也是台灣最早種植檳榔的地區,過去五溝人常與附近的平埔族通婚,平埔族結婚習俗中,男方迎娶女方時,並須準備兩串檳榔,居民於是習於在住家附近種植。直到1970年代,中、南部盤商收購,更讓擴大此地檳榔產業。
劉晉坤說,早期種植的檳榔每一顆都非常大,收割時不小心被打到,手臂立即浮現烏青。當時一顆檳榔收購價錢高達20元,和一碗麵的價錢相當,難怪有綠金之稱。現在種出來的檳榔不如以往壯碩,價錢一路下滑,但因五溝人口老化,檳榔這種不需太多人力維持的產業,反而未見稍減。只是沿著五溝水兩岸的檳榔樹常因大雨泡浸,土質鬆軟,若遇風吹便倒塌。學者即表示,檳榔樹抓土力不佳,往往無法水土保持,若要種植,最好能離岸30公尺,以免遭受損失。
排洪計畫考驗生態智慧
對此,當地聚落、環保團體幾次陳情,要求屏東縣政府正視治洪的本質。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朱玉璽即建議以分洪替代河道拓寬,讓此地成為自然湧泉溼地公園,經過的私人土地則以徵收或長期租賃方式處理,以徵收、租賃支出取代工程費用。
今年溼地日當天,立委邱文彥、田秋堇、張曉風以公聽會形式進行廣納意見,不少學者主張保持自然漫流的樣貌,徵收兩邊的土地,並將此地劃設為國家重要溼地。然而,部分五溝水當地居民及農民卻認為五溝水每到汛期必氾濫,擔憂再不改善農地可能漸漸流失,對於排水系統改善工程也持贊成的立場,在幾次溝通無共識的情況之下,土地徵收、工程一再延宕。
社區保育力量
工作站舉辦的營隊,吸引不少喜愛慢活的民眾參加,不少民眾意猶未盡,常常回來看看聚落和工作站夥伴。五溝聚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雖然治洪工程尚有變數,以守護五溝工作站為核心的居民,持續守護著水圳以及在周遭的生物,讓先民的傳統智慧得以傳承。
注:在崇尚低碳生活的現在,旅客也能搭公共運輸到底「五溝水」。從台鐵潮州站出站之後,可搭乘屏東客運直達五溝水,不過一天只有3班車,來此一遊務必算好時間,否則就必須拜託工作站提供交通接駁的服務。
【附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