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部落產業花蓮場相招陪伴
花蓮場是有機農業的召集單位,此外工作重點也包括原住民部落產業。場長黃鵬致詞時十分肯定港口部落的努力,地雖小小一塊,而且高度有落差,難以平地大面積處理,卻十分有特色,要說服部落有機耕作,從休耕田長成黃金色稻穗實屬不易。他強調,沒有生產其他事情都無法落實。第1年最重要,花蓮場不但義不容辭前來協助,也誓言一定要成功。
對於豐濱水梯田生態相豐富,讓與會的農民、專家讚不絕口,舒米如妮也說,2年前是不可能看到這麼多生物的。
花蓮場作物改良課長宣大平是策動這項夥伴關係的主要人物,今年稻米品種是選擇香米「台梗4號」,是益全香米之母,此項品種香氣足、口感佳、產量豐,植株比較矮,特適合在海邊種植。現場看到的稻穗十分飽滿,證明選種是可行的。
專人輔導建立夥伴關係
林泰佑剛到部落時,林務局前導性的水路修繕大部分完成,農地也完成一部分整地,只是在經過多年後復耕,經驗難免流失,以至於整地的落差過高、或將有機質較高的表土拿來填田埂。
另外在農事管理上,林泰佑也協助提供經驗,或實際的斡旋,例如事先的預備工作,秧苗的協調,例如機具的出借、或此次收割後計畫種糯米,提前請秧苗場準備,其他從碾米、精米到包裝,也將協調光豐農會協助;港口部落復育團隊的夥伴也隨時提供病蟲害的照片,與他討論如何善用有機農業的資材,期待透過第一年的經驗,讓豐濱的水梯田孕育出人與萬物都健康的糧食。
梯田生態復育專家教重點
- 整地學問大
豐濱海岸一帶原本是梯田,但因年久之修,隨著年歲風化,而有坡度,使灌溉及有機質分配上較為不均,因此必須借重怪手將地整平。林泰佑表示,第一年經驗較為不足,梯田整土不平整,以至於插秧灌水後仍有田土露出水面,增加雜草發生;此外,整地不平也造成有機質隨著水源往下沉積造成養分不均。
其實梯田整地學問很多,整地翻均勻、整得平,如此一來,灌溉水、養分和雜草的問題都得以控制。
- 米糠除草好處多
林泰佑建議以米糠進行雜草防治,插秧時使用,遇水會往下沉澱增加土地養分;此外厭氧性也會使得雜草養分降低不易成長。
只不過,米糠成本1噸要1萬元,1甲地用1期,農民大呼吃不消。林泰佑認為,米糠成本雖貴,卻可以減少肥料的錢,又可以增加生態相。他建議,可與碾米廠討論,將脫糠後的米糠帶回使用。估計此次5公頃地約可生產21公噸稻穀,以脫糠率0.15-0.2計算,約有4噸米糠可使用。
除了米糠,中耕除草機也是一項選擇,林泰佑建議部落可集資購買一部,在分櫱期使用。
- 斷水讓土地透氣
此時需曬田7-10天,林泰佑說,不能心軟偷放水,還要曬至乾裂,這樣可提供土地通氣性,曬到幼穗形成期為止,即使雜草冒出來也競爭不過稻子了。
第二次斷水則為收割前5-7天,純粹只為了農民、農具進入,但過早斷水則會使米粒心腹白增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