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故宮將擴增5倍 老宮人批大而無當

2012年8月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大故宮計畫將使得兩旁成長3、40年的龍柏消失。由行政院經建會推動的「大故宮計畫」以故宮博物院為核心,不但擴增故宮,並規劃文創園區,使得周邊土地也隨之連動,已有不少不動產業者相準這一波土地變更,蠢蠢欲動。然而,臨溪里為主的部分居民、故宮退休員工卻持不同意見,認為故宮館藏並不需要擴增展場,更不應為此而變更地目,徵收土地,要求政府能正視過度開發的問題。

大故宮串起文創園區 10年擴增5倍

「『大故宮計畫』整體發展可行性計畫書」(大故宮計畫)由行政院經建會主導,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進行先期規劃,總工程金額超過新台幣200億元,將現有展場面積11,100坪,擴增5倍為55,500坪,卻是擠在正館到牌樓之間的土地,原有的老樹、綠地恐怕會消失。
除此之外,院區對面原衛勤學校4.8公頃用地,將設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區內包括漢字博物館、文化創業發展中心、地下藝術街以及文創精品店及相關主題空間,並將新建Y28環狀捷運,預計2016年啟用。
行政院經建會已於4月30日通過國立故宮博物院提報之「『大故宮計畫』整體發展可行性計畫書」案,預估30年內,可獲致有形之經濟效益約1,510億元,預估施工期間每年創造6500個工作機匯,2024年全區營運後,每年可提供2200個就業機會。

多次擴增建 影響居民居住權益

故宮旁邊的民宅雖為私人土地,卻早已因故公所須變更為機關用地。故宮自從1965年興建完成後,還曾於1967、1970擴建兩次以及1984、1996年增建兩次及2007年的環境改善。士林區臨溪里長郭肇富表示,數十年來看到故宮博物院不斷以用地為由徵收土地,居民不斷被迫往外遷移;而目前的住家雖為私人土地,也因故宮而變更為「機關用地」,一旦要徵收,毫無抵抗能力,只能成為政府俎上肉。
幾位故宮退休員工(老宮人)以及當地居民也發起「全民奮起,搶救故宮」,聲明稿指出,計畫從策劃到宣布,均未見各界代表人士公開辯論指正,缺乏公共討論,不但剝削全民納稅金,也將使得故宮淪為人聲嘈雜的大遊樂場。

故宮典藏不需擴增 應著力於南院

幾位老宮人指出,故宮號稱有60幾萬件藏品,但其中的文獻檔案就佔了50幾萬件,只有不到10萬件值得展示的藏品,並不須將展場擴張為5倍,在國家財政異常困窘之際,更不應動用民脂民膏大興土木。
前故宮研究員、科技室主任,在職33年後退休的張世賢即認為大故宮計畫龐大的建築群,勢必塞滿外雙溪僅剩的有限空地,原本的自然景觀將顯得擁擠不堪,認為是大而無當、莫須有計畫。他舉世界幾個知名博物館為例,都在館前留有大片清爽宜人的空間,做為遊客進館觀賞歷代傑作前後徘徊流連的所在;而經建會通過的計畫卻背道而馳。
張世賢認為,目前正在興建的故宮南院,已能滿足擴充的需求,「為何非把觀賞文物藝術的來客都集中外雙溪故宮不可?為何不讓台灣各地區都均衡發展,讓各地的文化、經濟都一起向上提升?」

為豪宅打造公共空間 學校淪為停車場

故宮正面對的至善天下,台北市政府獎勵開放空間而使得建築多了兩層樓,天際線不但改觀,所謂的開放空間一般人只能進到門口,一路上還有警衛隨行。常到中國遊歷的前故宮員工佘成也說,中國很少有地方比外雙溪美,大故宮計畫的發展方向不對,應該朝向維護現有的景觀,而非以各種名目限建,卻不斷為財團用地解套。
住在當地的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夏林清表示,故宮確實需要改進,但不是靠大故宮計畫,應該思考如何在展示、策展、創新上活化,讓文物與人民生活產生連結。
為了大故宮計畫,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建議將「公園用地」變更為「機關用地」,如此一來,包括原住民公園、衛理女中公有地可能都將開挖為故宮專屬地下停車場。
夏林清表示,為了周邊土地的利益,文林苑的案例不斷重演,芝山岩到外雙溪逐漸改變為豪宅,從故宮正對面的「至善天下」假借公共空間之名蓋高樓,擋住天際線,公共空間都是為了有錢人而預備,自然綠地也被剝奪了。
夏林清認為現行法制土地規劃和都市計畫都是透過委員會運作,而此地坡度45度也可能以特例通過變更,為了財團土地利益,根本無法為國土把關。他認為應該採納淡江大學教授黃瑞富的意見,台北市內坡度15度以上都不應再開發,如此才能保護台北市的綠地。

土石流威脅未止 地質脆弱不應開發

「老宮人」林豐松曾經歷土石流,認為故宮不應再擴建,擔心土石流再起。張世賢表示,位於山谷地帶的外雙溪,實係河川行水區,地質不穩且易遭水患,在極端氣候造成的災害日甚一日的情況下,已可能對目前的外雙溪造成難以逆料的衝擊,若再進行大規模挖掘開發,後果實在不堪想像。
另一位老宮人林豐松強烈質疑「大故宮計畫」的可行性。他提到30多年前故宮後山發生的大山崩,不但壓死3位故宮員工,連他差一點被壓死,至今仍餘悸猶存;80年代、90年代都陸續發生過土石流,顯見故宮所在位址地質十分不穩定,「怎堪大故宮計畫再亂開挖?」他說,地下兩公尺就有泉水層,不挖還好,一挖動泉水,會把土壤泡成泥漿,造成地基下陷。
林豐松也舉6月9日「外雙溪地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案」審查會中,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所言,外雙溪的周圍山坡地及故宮四周的地質均是砂礫土,大小石頭多,土壤少,吸水力強,但排水性差。遇到長期下雨,山土泡久了,即成土石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