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台灣的越光米自居的「台南16號」為我國第一個利用分子輔助選種技術育成的水稻品種,以非基因改造的方式,將越光品種導入台灣水稻品種特有的日長不敏感基因,育成適合於台灣環境栽培的優質品種。
我國雖於40年前就引入越光米栽培,但因生育期太短,移植後不到50天就抽穗,由於作物對日照長短的判斷失靈,導致在誤判環境情境下,呈現抽穗開花極度提早,產量及米質降低的情形,農民栽培意願低落。
分子輔助選種技術可將傳統育種時程由7-8年縮短為3-4年,選拔效率甚高,未來也將應用此技術進行食味、產量、病蟲害抵抗性、倒伏性及節約灌溉水的水稻品種開發。目前台南16號能於一、二期作延遲約13.3-20.4天,產量較越光增產30%以上,已明顯改善越光之極早熟、產量低等缺點,適合台灣地區栽培。
台南16號已於全台10縣市種植,台南場長王仕賢表示,本品種的推出,可符合國人對高品質米食的需求,也對提昇我國稻米品質、建立本土稻米品牌及增加農民收益等方面有所助益。未來水稻分子標誌輔助育種將朝產量高、抗病蟲害、抗倒伏、食味佳、低穗上發芽、節水方向發展。
【延伸閱讀】
- 《植物種苗電子報》台灣版的越光米:「分子輔助」育成稻米新品種‘台南16號’
- 【特稿】分子輔助選種嶄露光芒 台灣空有人才沒資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