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苗栗十班坑開發 石虎族群恐消失

2012年7月1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一級保育類石虎。(攝影:林育秀)民間積極打造苗栗縣成為石虎之都,也獲得縣府認可,5月才賦予一隻救傷的石虎為保育大使,縣府卻又與私人企業在石虎發現頻率最高的後龍十班坑山坡地,以BOO方式將24公頃農務用地變更開發成殯葬園區。當地保育團體以及石虎研究人員指出,以目前石虎險惡處境,實在不容許棲地損失;建議將此地保留下來,並為石虎修築生態廊道,讓基因得以交流,增加族群數。

環評未顧及石虎生存

前(2010)年因為苗50線道路開發,而發起一人一信救石虎行動的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前理事長洪維鋒表示,苗栗縣擁有適合石虎生存的棲地,族群數尚屬穩定,原應珍惜,成為苗栗的保育大使。此次殯葬園區環評卻未見到有石虎的調查資料,根據屏東科大研究團隊在苗栗縣內的調查顯示,其中一個樣點緊鄰開發預定地,1年相機連續拍到石虎,並出現1次麝香貓的紀錄,可見其生態地位之重要;縣政府卻無視此事實讓環評通過。
對此學會無法認同,以關心石虎保育及生態的觀點看來,在後龍地區石虎棲地進行山坡地的開發有所不宜。學會雖發函給縣政府及林務局,縣府卻說當地為點狀開發,對石虎棲地沒有影響,反而是獸夾、陷阱和車禍對石虎影響最大;林務局則推說非野生動物保護區,雖委託多項石虎研究調查,也只能「函請苗栗縣政府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地方主管機關之立場,妥為因應處理,並就該地區石虎進行適當保育指施,以保護石虎的族群。」
學會要求重啟環評、生態調查也應重做,業者必須提出石虎保育策略。

無法承受的損失

長期研究調查石虎族群的陳美汀表示,由台1線、台6線以及線道119等幾條道路所圍成面積約2000公頃,其中可供石虎利用之面積約為1000公頃,一隻公石虎的活動範圍約500-600公頃,母石虎200公頃。
陳美汀套疊過這區塊架相機拍攝過的石虎以及活動大小,認為應只能承載小於10隻的石虎,在沒有新個體加入的條件下,未來可能因為近親交配、基因純化逐漸滅絕;若再加上人為開發,恐怕是當地族群承擔不起的損失。
殯葬園區雖開發24公頃,如果破壞太嚴重,例如土地裸露維持很長時間,使得土地乾燥,或填廢棄土,土地上再也長不出植物、嚙齒類動物消失,石虎食物來源消失,就等於棲地消失了。若再考慮開發的邊際效益,例如水泥化、造成周邊林木的退縮,影響恐怕不只24公頃。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也指出開發可能造成對當地石虎族群的影響,包括立即性以及後續,不但使得原本在開發範圍內生活的石虎棲息環境受到壓縮,甚至被迫離開;一旦開發經營使用,車流量增加,石虎可能受到車禍致死的機率變高,或因便利的交通可能造成流浪貓犬增加,除了資源競爭之外,也可能傳播疾病給石虎。

架設生態廊道促進基因交流

圖中台1線盡頭右側為十班坑殯葬園區預定地,此地有一小族群的石虎棲息,研究人員建議為石虎設置生態廊道。陳美汀說,當地已有的小族群,要想辦法維持,自然環境不能再減少,如能擴大更好。目標應朝向增加族群數,他建議在台1線右側可做一生態廊道,通往右側(即苗栗南方),可銜接南邊的苗栗市、西湖鄉或通宵鎮,都是有石虎族群的地方,可讓石虎與外面族群基因交流。
無論如何就族群數而言,10幾隻都是相當險惡的處境,若無法與其他族群交流,離滅絕之路不遠。

台灣僅剩的貓科動物

陳美汀說,石虎是台灣僅剩的貓科動物,除了功能性的價值,站在道德上,也應保育。此外,貓科動物是食肉目,生物鏈的頂端,能控制草食性動物,而草食性動物又抑制下一層物種,構築完整的生態鏈。
其實石虎是最佳捕鼠者,台灣鼠輩橫行,就是因為石虎、猛禽以及蛇類動物少。目前台灣幾種小型食肉目動物,只有石虎以及麝香貓以齧齒類為主食,白鼻心及食蟹獴只吃少數,鼬獾則不吃。
值得一提的是,十班坑除了石虎,還有靈貓科的麝香貓,處境比石虎更加危急,但因數量少、分布零碎,又非一級保育類動物,長期缺乏關注,同樣需積極保育。

沒有留言: